房产市场地区性冷热不均 一二线城市过热泛泡沫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8-18 08:34:00

原标题:房地产市场地区性冷热不均 一二线城市过热泛“泡沫”

在近日举行的2016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海外房地产投资成为一大议题,与会的众多企业家及专家学者认为,当前房地产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国内投资渠道狭窄、货币资金积压所助长起来的,海外房地产投资是减少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有效途径之一。

冷热不均资金积压助长房产泡沫

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地区性“冷热不均”现象。一、二线城市房价过热、泛起泡沫,三、四线城市库存积压、遭遇冷落。同时,在一、二线城市之间也出现了地区不均衡现象,“北上广深”中的广州在其余几城一片涨声中仍保持房价平稳,而二线城市中表现突出的“四小龙”南京、合肥、苏州和厦门的房价涨幅也让其他二线城市望尘莫及。

不少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认为,一方面,当前国内投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大量的资金需要流通;而另一方面的现实是当前国内投资渠道相对狭窄、货币资金积压,这样的矛盾助长了热点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加剧了地区之间的分化。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财富的高速积累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导致房地产泡沫产生,一些人或者家庭的财富积累水平过快,甚至呈现几何级增长,必定考虑将财富用于投资,以期创造更多财富,而“通常在货币较宽松的情况下,资产价格上涨是常见现象。”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不提倡将房价上涨一味归因于货币超发,但他同时也指出“货币是到处都流通的,像水一样漫灌,食品缺了食品涨,汽车缺了汽车涨,股市火的时候股票涨,房价也是一样。”言下之意,投资者手中的货币资金本来就是具有流通需求的,且投资者普遍关注的是那些资源紧缺、利润可观的投资领域。

外向突围海外房产投资受关注

对此,不少专家学者及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房地产投资,认为这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可行的手段。

近年来,我国海外房地产投资规模发展迅速。信泰资本创始合伙人、总裁蓬钢指出,2011年到2015年,中国投资者单独在美国商业地产投资已达171亿美元,年交易量从2010年的五六亿美元,变成2015年的85亿美元。中国资本在海外主要房地产市场已逐渐成为一支强劲的资本力量,海外地产界对中国资本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关于海外房产投资升温的原因,蓬钢表示,国内经济环境和房地产投资机会不太稳定,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在海外资产配置需求越来越大,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压力较大等诸多原因都促进了海外房地产投资需求的扩大。

“海外投资这两年是十分火爆的。”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说。当前国内投资渠道有限,大城市因为要控制城市规模,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资,而在小城市进行投资所获的利润则相对有限,这促使投资者转而把目光投向一些海外大城市,如近年来海外投资比较集中的纽约、伦敦、悉尼等。

国内投资环境的不稳定也是促使投资转向海外的一大因素,“虽然目前国内尚有很多投资机会,但海外房地产投资也是中国企业要考虑的要素之一,以分散国内不确定投资因素带来的危险。”蓬钢在论坛上演讲时说,尤其是大型企业,无论从战略考虑还是资产配置和投资机会、投资回报等方面来考虑,都应关注海外房地产投资。

对于国内市场的投资环境,迦南资本合作创始人、建银精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的观点稍显悲观,当被问及倾向于在国内哪个城市进行投资时,李晓东回答说:“我选择一个都不投。”他表示,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处于一个焦点城市过热、次要城市过冷的阶段,“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和二线热点城市,目前市场面比较好,但成本高,进入风险比较大,三四线城市更不敢进。”据了解,建银精瑞资本近年来正逐渐缩减其国内业务。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产市场地区性冷热不均 一二线城市过热泛泡沫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8-18 08:34:00
在近日举行的2016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海外房地产投资成为一大议题,与会的众多企业家及专家学者认为,当前房地产泡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国内投资渠道狭窄、货币资金积压所助长起来的,海外房地产投资是减少当前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有效途径之一。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