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居高不下 深圳将八成保障房留给人才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8-10 08:36:00

(原标题:房价居高不下 深圳八成保障房 留给人才)

近日,深圳市住建局表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建设28万套人才住房,且人才住房将从保障房体系剥离。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单独建立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28万套人才住房占深圳“十三五”期间原保障房计划供应数量的80%,显然,深圳的保障性住房正向人才大幅度倾斜。

当地部分区域经济观察人士表示,在深圳这座房价居高不下、外来人口占多数的城市,这一举措是合理的。

以90平方米较大户型为主

今年深圳市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提出,当地的人才住房隶属保障房体系,但保障房属“救济政策”,而人才房属“激励政策”。两者交集运作,出现了诸多弊端:如果按保障面积标准,难以满足人才住房需求;如果以人才住房需求提高保障房标准,则违反了保障房“保基本”的初衷,也存在保障房“福利化”的问题。

深圳市住建局近日答复称,计划将人才住房困难群体与社会住房困难群体相分离,厘清社会保障房与人才住房边界,制定人才住房建设标准。

该部门也表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建设28万套人才住房,而且这些人才住房将从保障房体系剥离,以90平方米左右的较大户型为主。同时,计划建设一批100平方米、150平方米的大户型人才住房,满足高端人才引进需求。

当地一位熟悉保障房建设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将人才住房从商品房中剥离,单独建立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在全国来说属于首创。“在深圳,人才住房概念是‘十三五’期间,也就是今年才提出来的。‘十二五’期间,住房保障主要是指公租房和安居型商品房,不单独针对人才。”

自去年以来,深圳房价涨幅较大,外来人才的购房压力大幅增加。“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遍布当地各个公共场所的广告语曾经让外来者心生温暖,但如今,在那些去东莞和惠州买房的深圳上班族的戏谑中,这句话已经被改为“来了就是东莞惠州人”。

在今年6月份的一次研讨会上,深圳市住建局房改处处长刘逸群公布了他掌握的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深圳可能还要引进约132万名本科以上、技能型的人才,新引进的人才至少50%在深圳没有房子,保障房建设的任务艰巨。

他也表示,深圳引进人才的数量已经出现下降的趋势。本科以上的学历,从2011年的59.76%降低到55%,呈小幅下降;硕士和博士占比下降得更多一些。深圳迫切需要通过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来缓解高房价带给人才的挤出效应。

当地政府已经加大了住房保障的力度。深圳“十三五”期间的保障房筹建数量,将是上一个五年规划实际完成量的1.6倍左右。

八成保障性住房留给人才

此次深圳市政府计划从保障房中剥离出28万套,意味着什么?

深圳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深圳市政府承诺“十三五”期间筹建40万套保障房,其中交付35万套。如果从保障房中剥离出28万套作为人才住房的话,这意味着80%的保障房将提供给人才,其他20%才是给低收入者。

“为什么向人才倾斜呢?因为房价上涨速度太快,如果要留住和吸引能满足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只有通过政府强制补贴和实物补贴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说,人才住房的比例似乎大了一点,但是对于深圳这座城市来说是合理的。至于能否在全国推广,“不好说”。

目前,将人才住房从保障房体系中剥离出来的大战略目标已定,但是一些实际操作问题,包括人才标准的制定以及住房如何分配落实等,尚未明确。

不过,今年6月底,深圳先后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都原则通过了《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

其中一点是,实行统一性与差异化相结合的人才认定标准。一方面,设定人才安居政策适用对象的基本条件,包括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技能人才、特殊紧缺专业人才,并与本市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等,作为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允许各区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差异化人才认定标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价居高不下 深圳将八成保障房留给人才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8-10 08:36:00
近日,深圳市住建局表示,“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建设28万套人才住房,且人才住房将从保障房体系剥离。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单独建立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