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文章降息降准措辞被删释放什么信号?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8-04 08:47:00

原标题:“降息降准”措辞被删 释放了什么信号?

“坚定不移降低各种企业成本。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这是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3日上午发布的《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文中的建议。但到了3日下午,上述字句已被删除。此举引发强烈关注。

一些观点认为,删文举动可能隐含了一个信息:到目前为止,降准、降息不在政府和央行的考虑范围。

不过,一名接近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并非是一份已经正式出台、生效的文件,只是发改委政研室一份储备性的、前瞻性的研究报告,这种研究报告在发改委政研室有很多,要根据经济形势择机出台或不出台。通常情况下,这类文件就算是能够正式发布,也要经过多重程序,或许还要进行修改。

财政部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单纯的货币政策效应已经甚微,“大家更寄希望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来提振经济,或者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删文可能是由于媒体的过度解读或市场的敏感反应。”

央行网站3日傍晚的最新文章显示,2016年央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称,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是否有必要降息、降准

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一些专家表示,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是一个发改委内部的研究机构,其研究视角和其他市场研究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是以经济的走势为出发点,因此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并不意味着未来政策一定会这样做。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这就是篇政策研究性质的报告,并不具有市场所猜度的那样是释放某种政策信号,删改是为了避免市场过度解读。”

也有观点认为,降息、降准的政策决策权在央行,甚至是国务院,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此次发文建议择机降息、降准可能会误导市场,这或许是上述建议被删的主要原因。

那么当前阶段究竟是否有必要降息、降准?

央行2015年进行了5次降息,目前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至4.35%,五年以上的商业贷款基准利率降至4.9%。

上述接近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人士表示,目前经济形势发展的趋势还不是非常清晰,作为储备政策,提出降息、降准还是可以研究的。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表示,从经济增速情况来看,企业融资成本要下降还是有必要、有空间的,这种情况下还是要降息。

但他同时强调,降息还是要考虑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带来一定压力。眼下,美国进入加息周期,如果此时降息,人民币贬值压力会更大。这会带来两方面效果:一方面,对出口可能有效果,但不见得很大;另一方面,贬值或许会加速资本流出,导致中国投资增速的下降。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民间融资的真实成本被高估,对企业而言现有的利率水平其实并不高。

根据他的研究测算,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利率在6.6%~6.7%,距离最高位的9.6%已经大幅下跌。尤其是融资利率和企业息税前利润率比较,现在的息差几乎与2012年在同一水平。

是否继续降准,要根据流动性情况判断,这要看外汇占款是否继续减少。今年6月外汇占款较5月减少了977.27亿元。据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解读,减少主要与英国“脱欧”公投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有关。在此之前,5月外汇占款环比减少337亿元,降幅连续5个月收窄。

连平表示,除了降准,目前央行有很多可替代的调控工具未满足短期、中期的流动性安排。而降准对各方面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鲁政委表示,从整个国家大的政策导向来看,进一步降准的可能性也不大。

今年5月9日,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的撰文中,首次提出了“房地产泡沫”,并且警示了风险。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业内人士解读这主要指向房地产行业。

“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一旦继续降准,很容易造成市场的误读,尤其是在房地产上。”鲁政委对本报记者表示。

上述财政部官员也表示,近期来看,降息、降准的空间都不大,即使真的降息、降准了,政策的边际效应也在递减。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发改委文章降息降准措辞被删释放什么信号?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8-04 08:47:00
“坚定不移降低各种企业成本。择机进一步实施降息、降准政策。”这是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3日上午发布的《更好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文中的建议。但到了3日下午,上述字句已被删除。此举引发强烈关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