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住房面临断顿 房价将脱缰?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8-04 08:39:00

北京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陈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自住房交房后表现的种种市场反应,行业协会正在跟政府在反映沟通,等调研意见统计出来后,预计自住房会有更加规范的管理。

有人将自住型商品房与当年的经济适用房相提并论。两者都是为了平稳房价,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但共同存在的问题也是相通的。

一、真正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需求不能满足。政府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以及自住型商品房,是为了中低收入者能够买得起、住得上。但是在这两类人群中,部分高收入者却进入了购房者行列。

二、产品品质比不上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的房源一般有两个:新建与由积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新建的经济适用房虽然政府给予房地产开发商一定的财政补贴,但由于补贴是隐性的,使得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质量。房龄不过几年,就出现诸如墙体脱落,外表破旧等问题。同时,为了处置积压房,并加快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很多地区都实行了将积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的政策,但也大都存在工程质量低的问题。而自住型商品房虽然在这方面有了大大的改观,但总体说来,由于往往是帮助政府进行代建,利润也不高,因此开发商积极性也不高,品质显然比不上一墙之隔的商品房

三、难以避免的盈利工具。无论是此前的经济适用房还是现在的自住型商品房,都存在大量出租行为,与“自住”的初衷大相径庭,尤其是不少经济适用房,位置远远好于自住型商品房,天通苑、回龙观、百子湾等区域的经济适用房,甚至租金都远远高于购买时的价格。

没了自住房这块“遮羞布” 北京房价离脱缰野马还远吗?

北京房地产市场在2016年房价上涨加速,平均房价也开始飙升,原因很简单——自住型商品房越来越少了。原本应该计入统计的自住型商品房也因为迟迟不入市而拉高了北京整体房价,当然,入市了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是有一点可以预见,这些盘入市售罄后,失去“遮羞布”的北京房价很可能成为脱缰的野马。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2013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宣布:两年将供应7万套自住房的土地供应,现在看,这个指标基本完成了。2014-2016年,自住房合计供应了54624套,叠加上未来还有1万套上下的潜在供应,基本可以说,当时7万套的确是完成了。这7万套本来可以卖出3-4万的商品房住宅,按照实际低于市场价格超过30%,接近50%入市了,数字上,相当于北京用1000亿的财政收入损失,换来了北京房价涨幅低于其他一二线热点城市的结论。

作为北京房价的定海神针,过去3年,张大伟计算了一下,自住房对房价的上涨影响多大?

在过去三年,含自住房的商品房住宅均价与不含自住房的商品房住宅均价,价格差距分别为1922、2758、1549。折算成价格涨幅比例也就是2014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7.7%。2015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10.3%。2016年,自住房让北京房价下调了4.6%。

自住房土地2013-2014年,是供应高峰期,从数据看,可以说是天量,分别达到了187.4万平方米、295.4万平方米。而到了2015年只有52.8万平方米。2016年截至目前更是只有6.65万平方米。

这就意味着,指标即将用尽,随着未入市项目的不断入市,自住型商品房很可能如经济适用房一样退出房地产历史的舞台,毕竟,随着土地价格的不断升高,这种形式的房源即使低于周边30%,在日益豪宅化的今天,旁边的商品房卖10万一平方米,自住型卖7万一平方米,不说普通买房人负担不起,即使可以购买,那也将成为自住型豪宅。

此外,由于自住型商品房的价格也随着周边房价上涨,对有大量库存的商住房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在房山、大兴、石景山等地。在国家“去库存”政策方针指引之下,再推出大量自住型商品房,看来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北京自住房面临断顿 房价将脱缰?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8-04 08:39:00
有人会相信吗?刚刚发布的7月份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北京以38307元的样本均价排名全国21位。在全面进入豪宅时代的北京楼市,38307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六环沿线都买不起房,这个均价是如何得出的?“难道又是我们低收入者拖了后腿?”网络上调侃声又起。没错,北京平均房价为什么看着如此“亲民”,而且在稳房价的当口屡屡献上“稳中有降”的漂亮数据,恰恰是因为具有“北京特色”的自住商品房的存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