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博鳌|创新与融合:地产+的新思维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7-21 10:28:00

袁一泓:谢谢彭双全先生的精彩演讲。

袁一泓:听完以上嘉宾的精彩演讲,相信在座各位得到很多的启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互联网思维下地产+的更多创新路径,但值得注意的是,地产与金融或是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因为一味的追逐噱头,复制和模仿只是在挑战消费者的疲态。

同样,房企跨界转型,也不仅是一两次的尝试,应具备可持续性,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去改造房地产的各个环节,提升效率,促进价值提升,开辟一条实现房地产转型升级的“地产+”之路,或许才是大家更愿意看到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本场论坛最精彩的高峰对话环节。有请对话嘉宾:

房多多联合创始人兼COO 曾煕 先生

58集团高级副总裁 叶兵 先生

链家副总裁 陶红兵 先生

世联行首席技术官 黎振伟 先生

中实国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申威 先生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梁海明 先生

高峰对话现场 

袁一泓:世联行链家有你们的竞争对手吗?

黎振伟:我们会做一手房多一点,我们现在专项二手房,我们主要是做社区店,链家是做二手为主,对于刚才房多多也好,坦诚说去中介是可以,整天都打电话,这种还是要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服务做好,竞争是必然的。

陶红兵:我觉得这个桌子不是对手,大家做一个行业但是不一样。看起来我们做新房,但是做得不一样,我们是一二手为主,大家做类型不一样,我觉得不是简单的关系。

袁一泓:曾总你收入低于链家,你们为他的影响大吗?

曾熙:我们想做一个互联网公司平台,做任何事情不一样。我解释了我们交易服务费2999,看上去很低,其实我们是把中介服务价值模块进行承购,这些模块应付用户需要,它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所以整体上来讲,理论上最便宜2999,或者服务要更深有可能比2%佣金更高,这是房多多的事情。

我们这件事情的本质,是要做一个不同。黎总观点特别传统,互联网可以改变服务流程,改变价值提供的方式,这是我们在做事情。

袁一泓:原来你们是一个噱头,2999+一个0。叶总他们对你整个大数据,整个平台也好,从他们发言来看,不知道你有没有认同他们观点,如果你们这个平台完成他们交易的话有替代作用吗?

叶兵:我们在很多场合下清晰表达58同城对整个房地产互联网行业一个认知,我们还是平台。我们觉得平台服务价值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中介公司巨大。我们要做事情认同曾总讲这一句,我们还是要服务的效率提升上来,平台有很多大量工作去做。哪些经纪人服务是最好,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你现在去北京三甲医院看病,你挂一个主任号300块,挂一个主治医师是32块,在医院有非常清晰的认证。整个经济行业我们认为也是一样,现在准备开始做,我们把全国1000多万经纪人有没有考证的事情,我们准备公开化,让用户选择经纪人。

这个平台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包括链家包括很多公司都是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希望跟他们一起新房二手房市场共同做出来,我认为不是对手,是一起来做这个事情。

袁一泓:你的意思是不是竞争关系是合作关系。我们2014年房地产市场经过调整,2015年一线城市有大幅上涨,在楼市现状情况,我们台下这么多创新,所谓新思维在现有上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创新,从梁总开始。

梁海明:我有三个观点,可以在这个场合去探讨一下。互联网时代地产+新思维,在创新思维基础上更加积极探讨创变模式。现在地产公司都在做创新,而且也在做地产+,所以在这种情况大家在做时候,你没有差异化的发展,所以地产公司保持竞争力,就需要创变思维。

美国第一大房地产公司,他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在创变,在银行贷款的业务进入金融业,为什么他这样做,因为金融领域有非常丰富的投资领域。房地产企业发展好,他可以反过来对推动发展,地产商进行创变,进行跨界,让地产界和别的行业有机结合以及去交叉发展,这样有利推动地产+的发展。

第二观点,地产+无论是创新还是融合,必须同心多元化,而不是要做不同心的多元化,只有同心多元化才能融合。例如李嘉诚地产+,在地产后面 加上零售、电信等,这些都是和他所开发楼盘息息相关,都是非常有同心多元化,这些同心多元化带来很多润。在这种情况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种就是同心和融合。

第三观点,地产+有互联网思维,用科技手段把产品服务做到一种机制,简单到机制就是利他,地产+新思维就是要做新品。

袁一泓:我们究竟要不要创新房地产现状,申  威先生

申威:我认为当前的形势下,房地产创新是非常必要。我们看到房地产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巨大差距。我们房地产上市以后,互联网整个评价差距非常巨大。每年二千亿销售额规模,为什么股票有一个跌损。

互联网思维核心实际上客户体验核心。我们互联网企业更加重视是客户体验。互联网对客户研究。我们房地产体验对于客户体验研究还比较少,包括我们房子、设计,我们看到很多楼盘设计,我们去美国比我岁数现在新楼盘是一样。我们对于客户体验房子设计感还是做非常弱。

我们房企大多数是一个楼盘拿盘3—4年就结束。我们客户沉淀大量客户,这一块价值和这一块服务并没有得到房企重视。房企大多数赚到3—5年时间,我们客户是永久居住在这个小区里面,我们很多服务是跟不上。

我亲身体验,前十名房企是非常不错。美国在洛杉矶居住社区,他健身房、游泳池、图书馆都是很好。实际上我们在物业体验负责差,我们在做这样一个创新模式是什么?我们在做有温度互联网,我们在房地产企业去库存阶段。中国房地产库存已经增长5倍,这些库存怎么产生的,我们去河北、山西去考察过,很多房企库存世联、房多多传统的代理商,包括互联网销售平台,从产品质量都有各种各样的一些硬件,我们现在做就是接烂尾,包括一些传统机构已经无法取代。

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做,实际上我们海底捞张总去我们楼盘考察四次,把我们称为房地产界的海底捞,把社区服务改造方面做一些工作。我们样板间做得非常有特色,在三线城市做了密码锁,样板间窗帘是自动,包括我们在设计样板间里面我们把试老化改造加进去,便池高度做一些改造。

社区改造把所有免费资源都用上,包括开发商要租的商业做免费对于老人关爱,包括免费午餐。我们现在对于小孩有免费接送,对于老人有免费看护,在社区中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体验。通过客户服务提升,在社区服务商来改善,我们实现房地产营销与设计服务的创新模式。

袁一泓:房地产入住以后延伸一系列的增值服务,这一块开发商已经注意到了。包括中南物业已经上市了,甚至二手房买卖这一块都是打包进去,有一部分先行开发商已经做,刚才黎总讲到世联行转型,但是开发商,并不存在转型这个说法,在您看来黎总转型和创新是什么关系?

黎振伟:面对未来创新,如果今天不想创新的人很少。中国今天库存量,政府政策拉动,有很多刚需。今天开发商必须面临转型,所有转型关键是改变传统开发商,不能像过去简单拉一块地赚钱,然后再找下一块地。

今天有很多人在国外买房,因为他真的很便宜。所以很多开发企业,我怎么去做的问题,是怎么去做下去的问题。创新虚一点,改变方式比较合适。怎么去建立传统品牌,怎么去提高价值,要从经验去考虑了。消费者模式就是体验跟需求,开发商就是创新运营去解决盈利模式。

我认为开发商转型很重要就是如何从重视自己开发,同样重视客户需求,同时运营回到需求本质。我觉得这个转型带来一系列创新就是源头所在。

袁一泓:谢谢黎总。去年在座有链家和58发起了大规模并购,刚才58同城说了16,链家好像有十几起,这两家都号称成为最大平台,陶红兵先生长期做房地产一手房非常了解,我想请您跟我们描述现在房地产创新,是噱头还是真正本质上有什么改变?

陶红兵:创新是一个伪命题,大家都要创新。什么是创新?我觉得创造新的价值,不是新的噱头。如果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一定是有意义,如果不是创造新的价值,如果增加其他东西可能生命力也不强,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还是把自己的服务做。

昨天北京下雨,问有没有漏水和积水有几个,可能就几个有一点积水和一点漏水,大量都是漏水和积水。不管是开发商和服务商把服务做好,我觉得比谈经多创新更好。我觉得脚踏实地活命会更长一点。

袁一泓:基础产品服务这是很多开发商已经忘记,所有开发商忘记了自己是做产品服务。58同城作为一个产品公司,您怎么看待新思维。

叶兵:作为互联网+房地产最近一段时间,我们仍然认为今天这个行业,没有完全被互联网化,或者我们认为互联网在创新上面认为很多价值可以去做,其他没有这么复杂。作为一个买房用户来说,无非在买房的过程找房,找人无论是经纪人,能不能做经纪人的评价体系,能不能做经纪人分级管理,其实都是回归用户商业价值。让找房用户之间产生连同。

找房,找人也是同样如此,去医院不存在说找一个有经验的医生来给我看病,因为医院有很好的严格分类。包括我们经济行业本身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我们认为在互联网平台上面有很多创新,买房是一个过程,买完房之后在生活是一个过程,58同城有1700万商铺,提供下水道、保洁等等,所有这些商家到底是哪些好的商家,买房是一项,住生活是70年时间,这是互联网利用资源上的优势或者现存价值也好,我们认为能够通过分级,都认为58同城可以去做。

袁一泓:曾总你看来房多多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新思维?

曾熙:我觉得技术一切生产的技术。技术是一个基础,刚才主持人讲创新话题。我有几个观点可以跟大家分享。

第一,我认为90%人并不知道什么叫创新。做一件事情比以前不一样是创新吗?我最近在研究一个经济家叫雄比得(音)从80开始超越凯恩斯的经济学。他对于创新这件事情有非常全面诠释,现在中国谈创新不知道这个经济学家的。

我认为互联网+不是创新,互联网是在传统思为上去让死得慢一点而已。如果互联网+在原来时代+一下互联网工具,这是不太可能。看到制造业时代,真正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创造巨大价值还是哪些人。我觉得互联网+并不是创新。

第二,什么是创新?创新我个人认为很难去准确定义,但是他有一个现象,苹果发布手机的时候,当时诺基亚说这个手机一仍就坏,肯定不能在市场活很久。淘汰在马云获奖里面我用望远镜也看不到竞争对手,因为他认为做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马云后来说做一件事情做最牛逼,第一次看不起,其次看不懂。这是对于创新成功企业描述,如果什么叫做五创新?我认为是精力一些历程,其次从最终结果表现上来讲,我认为改变人生活方式叫创新。

如果大家生活方式没有边这不是创新,我对创新理解。我认为房多多是一家这个领域对创新追求的同时,纵然有很多苦难,但是从过去几年发展历程,坚持创新的企业。

袁一泓:您刚才提到马云也好,同比理论也好。我们认可他这一句,他成功了,马云如果他失败谁也不会知道。刚才陶总讲创新是一个伪命题,确实是。眺望你们认为地产+注入新的思维是一个怎么前景?

曾熙:一个时代企业把这个时代的企业做极致。作为服务型公司我们应该把服务做大极致,不要因为说我要赶上下一个时代那班车。我们在这个时代做好这个时代事情这是最大的价值,创新在完全独立去做,不要基于现有的业务上叠加就叫做创新。

袁一泓:叶总您说说。

叶兵:一切不是围绕用户出发,一切不是为了提升效率都是伪创新。58同城解决买房平台,平均平方周期是8个月到12月决定买一套房子,平均要看60个盘,我们有没有可能让用户变得更简单,有每年只需要3—4个需要花20个盘就可以解决买房。

袁一泓:陶总您说说。

陶红兵:我们今年能做到1万多亿,交易额也做了一万。但是几年以后做多少有不知道,北京现在700万套,每天成交量是20套,这个房子30多年才有一个换手。中国在北京、上海换手率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北京在五年以后存量大概是800万套,每年交易就有40万套,上海市场是北京1.5倍,这两个城市一手、二手应该有5万的交易量。

仅仅这两个城市我们做到200亿的年交易额也是可以的事情,这个是这个行业自然发展规律,最重要是我们在里面找到什么样,怎么样做得好。

袁一泓:黎总您说说?

黎振伟:创新每时每刻在我们企业是呈现。我们现在做美国地产,你简单只是叠加概念没有人去看。万科这个项目他们做了很多创新,想象一下没有大量新的研究地产要成功比较创新。

我们现在做的小样社区,解决很多就业。里面是简单叠加概念吗?不是的,他需要大量一些新的整合,也许叠加加上去就行,我们现在做传统业务,小样公寓找到不是传统经纪人,我们找顾问很高学历研究生去做,如果不需要创新找两个买楼就行,我认为中国有太多创新的空间。

申威:我认为无论是房地产企业,我觉得创新是关键,我们现在房地产思维都是以地为核心。所以你连地都没有,怎么生存。有很多房地产,有很多地方性龙头企业,所以就是说我认为很多创新思维要放在存量上,包括对去库存以后我们怎么办,我们人口是出生率是在降低,面对这样时代一定是在创新,在存量市场做深根的服务,服务商我认为未来是一个趋势。

展望100年以后,我们很多模式,以后都是通过机器人来做。

黎振伟:不是用心你干,你认真干。如果你不创新,你干得越多越。

袁一泓:梁总您说说。

梁海明:我认为地产+和创新都是一个术,创新未来王道,未来场景还是房子改好。地产+创新未来场景还是社区服务去提高,让每一位住户享受到服务,谢谢主持人。

袁一泓:听到几位对话,我有个感触,创新不创新,有一点是肯定,快速增长它是不可持续。不是要不要创新,要不要+的问题,是如何创新,如何+的问题。对传统开发商来说,地产+对产业整合,对互联网公司已经做平台,大家共同趋向是差不多,只不过是从传统到从公司战略,未来都要存在融合的过程,谢谢大家,今天的对话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直播博鳌|创新与融合:地产+的新思维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7-21 10:28:00
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第16届年会于7月20日到23日在海南三亚海棠湾喜来登酒店盛大举行。来自国内外近千人政、经、学、业界领袖和精英将再次汇聚海南,寻找房地产与社会要素之间的最优连接,探索大环境下房地产的想象力,为中国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寻找新动力。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