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花溪区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是全省“5个100工程”之一,带动了全乡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茶产业,每年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3万人次以上,采茶期村民每日最高收入可达300元。王弟煌摄
产业从“地下挖煤”转向“地上种茶”,经济由“黑色经济”转向“绿色经济”,煤山变茶山,矿工变茶农,一个现代化高效茶叶产业园区在贵阳近郊迅速崛起, “贵阳生态文明最美体验地”雏形初现……短短几年时间,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实现了“绿色”转身:先是从“产煤乡”变成了“产茶乡”,然后又向“文化乡”升级。
久安乡地处阿哈湖上游,距贵阳市政府驻地17公里,曾是一个传统产煤大乡,煤窑最多的时候达到400余家,乡财政收入80%以上来自煤炭生产,3000余名群众以挖煤为生。
为保护贵阳“水缸”——阿哈湖水资源环境,久安乡于2010年开始关停境内煤矿,次年全部关停。因为煤,这里曾是花溪区最富的乡镇之一;也因为煤,这里的群众曾经生计难为。煤矿关了,致富的“靠山”没了,久安的新路在哪里?
正在久安人迷茫之际,贵阳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号角,久安从阵痛中迅速清醒过来,把目光锁定在那54000余株古茶树上,聚焦在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和优越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上,迅速找到了转型发展的“定海神针”:种茶!
2011年,久安茶产业起步:引进龙头企业贵州贵茶公司,挖掘古茶树资源优势,创建以标准化茶叶种植、茶叶产品研发及加工为主导产业,集茶产业发展与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
2013年初,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成为全省“5个100工程”之一。该园区通过“品牌+标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累计完成实际投资5.9亿元,完成标准化茶叶种植2万余亩,生产的“绿宝石”茶成为贵州省主打茶品牌“三绿一红”之一,通过欧盟463项指标监测,远销德国、美国等国家。与此同时,园区还带动了全乡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茶产业,每年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3万人次以上,采茶期村民最高收入可达300元/天,据种茶大户冯永应介绍,他过去挖煤,一个月2000块钱“干工资”,现在种了120亩茶园,年收入就有十几万元。
2014年9月,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支持花溪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实施意见,久安乡开始探索“茶文旅一体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打造“贵阳生态文明最美体验地”,逐渐实现古茶香、生态美、文化浓、百姓乐的“久安梦”!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道上一路走来,久安摘取了一块又一块转型发展的金字招牌:“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贵州十大最美茶乡”、“贵州十大茶旅目的地”、 “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实现了从“产煤乡”到“产茶乡”的华丽转身,乡党委书记赵蓉告诉记者:“2015年10月,以久安古茶树为主的‘花溪区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被农业部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接下来,久安还要完成从‘挖煤炭’到‘挖文化’的转型跨越!”
茶无文化,茶不长久。要让“绿叶子”变为“钱票子”,离不开文化。久安千年古茶树群是中国古茶树和茶产业的活化石,境内有保存较为完整的盐茶古道全长1000余米;久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清末民初,从这里走出了一位享誉中国文坛画苑的历史名人姚华(号茫父),光绪进士,号称北京“画坛领袖”,一代通才大师;久安还拥有历史悠久的跳场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苗族跳花场、跳云场等。在乡党委书记赵蓉、乡长杨云看来,这些资源都是久安的财富和文化自信的基础。
久安乡依托古茶树资源,组织知名专家、权威机构开展研究鉴定,出版描述久安古茶树历史的《人行草木间》,积极宣传推介古茶文化,打造久安古茶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久安茶获美国星巴克公司授权认可,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久安千年红”、“久安千年绿”市场售价达3.6万元/斤。
久安乡通过找准茶文化与“茫父”文化的契合点,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用爱国敬业、传承创新、勤奋自强、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茫父精神”涵养乡风民风,激励久安人的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形成久安乡独特的文化内涵,为茶产业注入文化底蕴,增加久安茶叶品牌的附加值。2015年6月,申请注册“茫父故里”商标专利,以文促茶、以文促旅取得积极成效。
久安还通过兴建古茶园、茫父艺术中心等文化景点景区,编写乡土教材,让久安古茶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村寨、进家庭,在全乡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增强发展自信,用文化助推产业升级,用文化激活全域旅游,打造“贵阳生态文明最美体验地”。(多彩贵州网)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