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房地产70万亿存货压顶 扩张周期隐含负债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本轮的补仓,正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
有机构指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不断提升,意味着房地产业进入新一轮“补仓期”。其中,高价地和“地王”频出的现实表明,房地产企业的补仓意愿之强烈,甚至到了不计成本的地步。
但高华证券的测算表明,若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同去年持平,而房地产销售收入增长10%,预计到2016年末,房地产行业的负债率将进一步提升至79%,整体库存量则达到70万亿。在后市走向并不确定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将可能面临存货与负债的双重风险。
“新扩张周期”到来
高华证券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周期性运行的特征,这种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放缓、收缩、复苏、扩张,分别代表了市场下行、步入低谷、缓慢复苏、房企补仓四个阶段。
上述机构指出,以周期性运行特征较强的40个大城市为例,自2010年底以来,我国共经历两轮周期。
第一轮周期从2010年底持续至2013年第三季度。其中,2010年底至2011年底,市场处于放缓和收缩阶段,其间,市场成交量和价格平稳下行。从2011年底开始,市场先后进入复苏和扩张阶段,不仅量价企稳回升,库存和新开工面积也不断提高。直到2013年第三季度,市场再度放缓,并进入第二轮周期。
第二轮周期的放缓和收缩阶段同样短暂,从2013年第三季度延续至2014年第三季度,量价齐跌成为这一阶段主旋律。此后,市场进入缓慢复苏期。在交易量于2015年四季度达到高峰后,转而进入扩张阶段。
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一阶段的特征为,房价高企不下,市场交易量平稳下行。房地产企业则不断攻城略地,进入补仓期。高华证券认为,如今,这一扩张周期仍未结束。
本轮扩张的力度着实不小。中原地产统计显示,截至5月25日,今年全国50大房企拿地总金额达到3887亿元,平均拿地成本为628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48.4%。
同期,全国“单地块价格超过5亿、溢价率超过40%”的地块达到152宗,远超去年全年的95宗。若算上此后郑州、合肥等地的土地交易,以及6月2日的“一日四地王”(北京三宗、深圳一宗),该数据还将进一步刷新。
这也说明,在本轮的“新扩张周期”中,房企拿地意愿强烈,拿地成本空前高企。不少房地产企业的拿地金额,超出了同期的销售额。
有分析指出,这与当前市场所处的大背景有关。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区域分化特征明显,房企拿地集中在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战场缩小,争夺更加激烈。另一方面,由于融资环境向好,房企拥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扩张资本。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