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全面排查“首付贷” 项目下架人员解散

来源:北京晚报 2016-04-20 16:46:00

(原标题:北京全面排查“首付贷” 项目下架人员解散)

在上海、深圳、广州相继叫停“首付贷”之后,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昨天向协会会员以及观察员下发通知,要求全面清理“首付贷”类业务,对涉及首付贷业务的平台进行“关停并转”集中治理。

如不自律就送监管

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在通知中表示,各机构自即日起全面清理、停止新增“首付贷”类业务,存量业务妥善消化和处置。在五个工作日内将“首付贷”类业务交易额、存量、投资人数量等业务情况和自查自纠情况反馈协会秘书处。协会将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通知”下发后,对于依然开展或者变相开展“首付贷”类业务的机构,一经发现将依据协会章程和行业自律公约,将相关线索移交监管部门处置。

一位P2P网贷平台的负责人介绍,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的一个重要成员,虽然它是一个自律性的组织,但在业内看来,它提出的要求代表着监管部门的态度,所以也是上级的要求,必须认真对待。简单地说,首付贷就是借钱给买房人付首付,购房人本已在银行进行贷款,再通过P2P平台借首付,杠杆比例太高,一旦资金发生问题,容易引起担保、资产管理公司、银行一列的连锁反应,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因此为更好地防范楼市风险,约束P2P网贷行业发展,叫停“首付贷”是合情合理的。

项目下架 人员解散

今年3月,在监管部门揭示“首付贷”风险之后,不少P2P网贷平台开始调整产品结构。搜狐旗下从事“首付贷”起家的搜易贷P2P网贷平台也下架了相关产品。部分网贷平台提供了诸如“赎楼贷”等产品,在部分一线城市可以申请到房价总额的20%,但是期限相对较短,最短30天,最长90天,借款利率则是网贷平台根据借款人风险大小进行评价。

从具体操作方式看,“首付贷”有抵押贷与信用贷两种类型,前者是借款人以房产等为抵押物向资金中介进行贷款,后者是借款人直接凭个人征信进行贷款,但二者的月息不同,前者为0.6%左右,后者为10%上下。如果算上服务费等费用,“首付贷”公司向借贷人共约收取15%至20%的年化利率。从期限上看,少数“首付贷”的年限达到10年,但普遍的是3年之内,相应的贷款资金规模一般在20万至60万元之间。一般而言,除了开发商或房产中介机构拿出一部分自有资金提供“首付贷”,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所使用的资金都来自社会融资。

一家总部位于朝阳区的P2P平台的业务员告诉记者,公司今年看到楼市火爆,本来筹备了类似“首付贷”的项目,就在产品即将上线之际,上海链家“首付贷”的事情被曝光,现在项目筹备团队已经解散,项目人员也被安排到其他岗位去了。

一线城市纷纷摸查“首付贷”

在今年两会上,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房地产中介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自办的金融业务,或者与P2P平台合作开展的金融业务,没有相应资质属于违法经营,央行将对此进行清理整顿。这是媒体集中曝光P2P平台“首付贷”业务后,来自监管最严厉而且明确的表态。由此拉开了清理房地产产业链上无序“加杠杆”的帷幕。

3月15日,广州互联网金融协会率先对各会员单位正式下发了《关于调查统计首付贷等房贷产品的通知》,协会针对P2P平台等会员单位涉及众筹购房、首付贷或其他涉及高杠杆放贷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梳理名单、数量、产品模式和涉及金额。随后,深圳金融办对当地“首付贷”进行摸底排查。深圳地区初步掌握的数据显示,深圳首付贷存量规模在20亿元人民币以上。4月初,上海互联网金融协会也要求各会员单位在经营中坚持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北京全面排查“首付贷” 项目下架人员解散
来源:北京晚报2016-04-20 16:46:00
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在通知中表示,各机构自即日起全面清理、停止新增“首付贷”类业务,存量业务妥善消化和处置。在五个工作日内将“首付贷”类业务交易额、存量、投资人数量等业务情况和自查自纠情况反馈协会秘书处。协会将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通知”下发后,对于依然开展或者变相开展“首付贷”类业务的机构,一经发现将依据协会章程和行业自律公约,将相关线索移交监管部门处置。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