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大肆买房后已有退房行为 锡城楼市还能“烧”多久?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3-24 10:01:00

  3月,楼市传统“小阳春”。在一线城市的带动以及苏州人的“入侵”下,这个3月,对于无锡楼市而言,显然有些“高烧”。但是,正如此前各方预测的那样,库存的去化以及房价的上涨,均需依靠本地常规购买力的释放。在外地购房援军渐行渐远的同时,本地楼市也慢慢恢复理性。

  成交趋稳,3月整体成交破100万平米

  市房屋交易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经过近4周的连续增长,上周起(3.14-3.20),全市商品房成交量开始出现回落(如图)。上周备案成交量达到38.97万平方米,环比下滑30.17%。同时,截至3月22日,商品房月度成交已达135.3万平方米,超过疯狂的2009年12月创造的109万平方米的记录。

  在过去的近一个月时间里,不少楼盘都特别开设了外地人购房专区,既有上海、苏州等地的,也有专门针对盐城、泰州等地的。在外地人轰轰烈烈的购房浪潮刺激下,到3月19日的时候,市区商品房成交就已经“破百万”。而原本单月成交突破100万平米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尤其是在2011年限购以后。

  楼市发烧了,这场“高烧”能烧多久?大众房产数据分析师孙斌辉认为,本轮购房潮中,外地购房者为无锡楼市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是“爆买”毕竟是短期行为,无锡房地产市场难以保持如此的持续高烧局面,预计下周成交就会回落。而此前就有业内人士将苏州炒房客带来的这场购房潮称之为“妖风”。据可靠消息称,苏州人大肆买房的表象背后,与某些中介机构、网络公司组织的看房团不无关联。而近10多天来,已出现苏州购房者要求退房的现象。

  库存持续下滑,多盘紧急加推

  截至今年2月底,无锡商品房库存1638.8万平方米,商品住宅库存747.19万平方米。而3月商品房和商品住宅的成交量均突破10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的库存进一步缩减到650万平方米左右。已经是近几年以来的最低值,并且后期可能持续减少。此前购房潮对于滨湖区内楼盘影响较大,库存房源去化速度惊人。上上周基本上是太湖新城的楼盘霸市,从上周起,这种势头有所趋缓。成交前十名的榜单中新吴区占比增加至50%,分别是保利中央公园、华宇观澜华府、新城金郡、江南华府、融侨观邸。

  “我们对于无锡库存的去化目前持乐观态度,即便是‘难啃’的骨头也在政策的刺激下变得有营养价值了。”孙斌辉表示,截至3月20日,144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成交比例达到20.9%,远高于历史平均的15%左右。大户型的去化速率增速明显,并远好于其他面积段的表现。

  无锡楼市进入“快销期”,在高速去化的同时,不少开发商纷纷加快推新步伐,预计3月共有30多个楼盘“新货”上架。其中,保利中央公园3月底推出12#楼剩余房源;华府天地·尊园加推5#楼89、102平米房源;无锡孔雀城预计3月底推出部分洋房房源……这一波“推盘潮”之后,部分区域供不应求的情况有望得到缓解。

  异常的房价将在未来几周内得到抑制

  早在苏州人进入之初,不少热门区域的热门楼盘就已发出了涨价的预告。记者踩盘了解到,部分楼盘的在售房源价格已经明显调高了300-1500元/平米。在这些涨价楼盘的营销老总看来,当前的“补涨”是对地块价值、房产价值本身的重新认识和定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月70城房价最新数据显示,有47城环比上涨,其中,无锡环比上涨0.3%。另外根据房东房西网监测,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无锡整体的房价还是可控范围之内的。业内预测,至于部分区域的异常,一旦潮水彻底“褪去”,异常的房价也将在未来几周内得到抑制。

  “过去,开发商涨价是把机会让给竞争对手,但在投资属性的市场中,开发商涨价反而会助涨行情。”经济学博士杭卫强调,从长远看,如果开发商盲目涨价,或者这批房源进入市场后无限加价,无锡市场必然无序,反而无利。清醒的开发商和银行应该看到这点,不能不有所控制。否则房价短时间暴涨,就会违背政府去库存的初衷,到时或将有行政干预。毕竟最终房价还是受供求关系决定的,短期内大涨缺乏可靠保障。(江南晚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苏州人大肆买房后已有退房行为 锡城楼市还能“烧”多久?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3-24 10:01:00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