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密集调研 上海楼市调控新政方向渐明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3-10 07:51:00

(原标题:多部门密集调研 上海楼市调控新政方向渐明)

一线城市酝酿新政箭在弦上,上海楼市收紧山雨欲来。

近期,上海高层对上海楼市展开了密集调研,积极为上海新政储备作基础工作。继3月4日上海住建委调研之后,3月8日,上海发改委再度举行了一次常规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看似常规,实则不“常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得信息显示,与会人员包括有上海发改委国民经济处、上海银监局、央行上海总部、上海住建委等多部门核心领导。

此次会议上述多名领导提出“限购政策从严、重新收紧高端楼盘预售许可证的审批、备案、针对房产交易环节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收紧非普通住房的房贷政策”等,各部门还分别对实施细则提出了不同意见。

虽然尚处调研阶段,但可以说,研讨会基本为上海楼市下一步政策走向初步指出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多方求证、梳理,还原出一份上海史上最严厉的多层面调控路线图。

上海史上最严调控隐现

“两会”期间,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目前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变化非常大,相关部门正与这四个城市保持密切联系。

3月8日调研会上,住建委相关领导在陈政高的观点基础上做了一些细化和落地性的例举措施,他们认为市场供求矛盾导致上海市场持续上涨,以土地供应为例,近几年上海商品住宅土地平均供应规划建筑面积600 万平方米,而销售量则达到了800万平方米左右,这表明市场每年有200万平方米供应缺口。

“3·30政策”执行层面松动也和这轮市场上涨有关系,因此住建委相关领导建议上海继续严格执行楼市限购政策,比如新房只签约不登记不行了,在购房资格审核这块也会加强;重新收紧高端楼盘预售许可证的审批、备案,调节楼市的交易结构,防止高端楼盘过热带动楼市过快上涨。

来自上海房管局与多家中介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就在上周(2月29日-3月6日),上海商品住宅“零供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这是因为报批的都是高端楼盘,所以相关部门没有批,最终“零供应”。实际上,最近很多房企怕政府实施控价,都想乘“两会”还没结束赶紧申请项目报价。

通过多个可靠信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此次调研会上,多部门的建议与措施,此次上海楼市新政定调收紧是大概率事件。

首先,将要收窄“3·30 新政”的执行力度。比如上海去年执行是无论普通住宅还是非普通住宅都可以享受到 “3·30 新政”的二套房贷政策,2016 年上海的二套房贷政策可能严格按照普通住宅标准执行,以调节市场成交结构,稳定房价。类似的观点,今年住建委已经在上海高层小范围内传播过至少两次,这次调研会,住建委方面还提出了针对房产交易环节实行差别化的税收政策。

其次,对于影响上海楼市深远的资金杠杆问题,多部门建议加强业务监管,涉及P2P、首付贷、中介等。比如,不允许 P2P 资金进入首付贷领域,除了按揭贷款其他资金不能进入楼市;房地产中介不允许从事首付贷业务,因为营业执照当中并没有这项内容;收紧公积金贷款政策审核。

加强对于中介行业的监管,规范交易流通环节,打击各种交易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比如速销房、垄断房源哄抬房价、捂盘惜售等现象。

此前中介为了帮买卖双方避税,二手房交易估价和税收估价偏低,是否强化监管尚在讨论之中。

同策咨询研究总监张宏伟则指出,从首付贷的资金来源来看,比如 P2P 资金运用可能存在市场风险。

来自上海相关部门调研的数据显示,P2P公司中涉及首付贷业务的客户的转化率为 2%-3%,尽管比例并不高,但是鉴于目前楼市的波动,上海多部委仍然觉得有进一步监管的必要性。

多部委也提出强化有关首付贷消费金融的业务监管,防范首付贷款引起的市场风险。一些业内人士甚至认为,春节之后市场突然火热起来,与地方媒体报道炒作也有一点关系。

此外,上海银监局方面还建议收紧非普通住房的房贷政策。不过,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这要看上海市政府的具体做法。

再次,限购资格应该提前认证,看是否具备购房资格再买。二套房实行差别化的政策,未来建议收紧。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多部门密集调研 上海楼市调控新政方向渐明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3-10 07:51:00
一线城市酝酿新政箭在弦上,上海楼市收紧山雨欲来。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