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申请量有所增加 天量信贷造楼市疯牛行情?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3-02 09:55:00

原标题:最近房贷申请量有所增加 天量信贷造楼市疯牛行情?

央行周一宣布降准。对此,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降准的目的并非针对房地产,但房地产受到的刺激影响最大,特别是对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种“火上浇油”的效应。业内人士预计,“如果继续维持1月份两万多亿的天量信贷,今年一线城市楼市的涨幅至少将达到30%以上。”

一线城市最近疯涨的房价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央行周一宣布降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会“火上浇油”,将推动一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银行人士处获悉,由于2月份有春节假期,房贷申请还有固定流程,所以从目前数据来看,2月份房贷放款量与1月份相比没有太大增长,但递交房贷申请的人明显增多,可能3月份的贷款数据会明显上升。

近况

最近房贷申请量有所增加

即便与1月份贷款量相当,也是惊人数字。2月16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51万亿元,同比多增1.04万亿元。中金债券团队分析指出,1月居民类贷款也增长6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居民中长期贷款4783亿元也是单月新高,主要是银行将去年四季度的按揭贷款集中在年初投放。今年政府鼓励房地产去库存,后续可能通过各项政策刺激居民买房,居民房贷还会保持在相对高位。

有银行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受政策利好影响,最近申请房贷的量的确有所增加,但因为各项材料齐全才能最终放贷,所以实际放款量并没有明显增加,估计下个月的数据能显现出来。北青报记者从中介人士处了解到,当前北京地区各银行的个人房贷政策保持稳定,首套房普遍能享受八五折优惠利率,首付三成;二套房利率仍为1.1倍,首付五成;一般抵押手续完成后,一至两周就可以放款。

由于目前个人买房很少有全款支付,所以业内人士预计房贷规模也会随着成交量大增而上涨。而央行此时降准,增加了银行信贷额度,会使得本已火热的一线楼市更加火爆。

降准将让二线城市楼市获最大利好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最近降准的目的并非针对房地产,但房地产受到的刺激影响最大,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将受到最大影响。毕竟,股市已经让一二线城市的大部分投资者害怕,资金现在都选择回流楼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1月房价指数显示,一二线城市房价已经开始全面上涨,这种情况下,降准将放大市场利好,购房者对市场的预期将明显向好。对于一线城市来说,火爆已经难以避免。

“银行信贷可以说是影响房地产市场最关键的因素。”张大伟指出,在房地产发展的历史上可以看到,信贷收紧的年份房价一律下调,而信贷相对宽松的年份,房价则一路高涨。2015年来的这一轮房地产一二线城市复苏,最主要原因是信贷的宽松。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买房的时机选择可以说必须要看信贷的宽松程度,如果贷款难、折扣少,这种情况下购房的决策需要非常谨慎。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此次央行降准,基本上符合2016年货币政策略偏宽松的政策导向。不排除会鼓励各大商业银行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各具特色的房贷政策,那么这个时候让商业银行满足有钱可贷的条件就非常有必要。从这个角度看,此次降准进一步创造了2016年宽松信贷、低廉资金成本的金融环境。

严跃进还认为,目前降准对于一二三四线城市的刺激效应会有差异。一线城市由于购房政策比较紧,而且近期也会有一个相对严苛的购房政策出台,可能刺激意义已经不大。但不排除部分非理性的购房者因为此类政策而盲目入市,进而被套。二线城市能够获得最大的利好。这是因为二线城市的购房需求还没有完全释放,恰好可以借此次降准政策而积极推盘和积极做营销,这个时候购房者可能也会因为一线城市房价暴涨的因素,而积极购房。三四线城市总体上库存规模较大,但对于购房者来说,后续获取宽松的房贷可能会有更好的便利性,进而使得购房者的购房成本降低,进而加快购房效率。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房贷申请量有所增加 天量信贷造楼市疯牛行情?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3-02 09:55:00
央行周一宣布降准。对此,房地产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降准的目的并非针对房地产,但房地产受到的刺激影响最大,特别是对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种“火上浇油”的效应。业内人士预计,“如果继续维持1月份两万多亿的天量信贷,今年一线城市楼市的涨幅至少将达到30%以上。”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