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27万亿卖地款详解
刘展超
1999年至2015年,这17年是中国土地资产化最迅猛的时期。这17年中,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27.29万亿元,年均1.6万亿元。
这笔巨额收入更是一本大账:其收入结构什么样?怎么花?未来趋势如何?
从2007年开始,全国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因此,现行土地出让收入为“毛收入”,包含了成本补偿性费用。在土地出让支出上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成本性支出,包括征地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出让前期开发支出、补助被征地农民支出等,这类支出为政府在征收、储备、整理土地等环节先期垫付的成本,通过土地出让收入予以回收,不能用于其他开支。
按照财政部过往推算,此类成本性开支大约占土地出让收入的八成。如2014年,扣除成本性支出后,当年形成的土地出让收益为8987.93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的20.9%。从2008年到2014年7年间的数据看,土地出让纯收入为58281亿元,总收入为199228亿元,收益比为29.2%。
除了上述成本性支出,还有一类为非成本性开支,从扣除成本性支出后的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依法用于城市建设、农业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三个方面。
我国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大城市对于土地的需求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总体收入也远高于后者。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