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木塔位于佛宫寺内。佛宫寺原名宝宫禅寺,因寺院藏有佛家至宝佛牙舍利而改名。宝宫禅寺,元时规模宏大,占地40公顷。极盛时,有寺僧四百余人。元末逢战乱,规模缩小。
应县佛宫寺的建筑布局不同于其他寺院,一般寺院是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其余山门、配殿为附属建筑物。佛宫寺的建筑布局是以佛塔为中心,其他建筑都服从于寺中心的大佛塔——释迦塔。
塔院三个主要建筑,山门、塔、大殿都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塔是全组建筑的重心,处于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前面的山门是全组建筑的正面入口,但体积最小,为了建筑上的整体协调,在塔与山门之间设计了长达55.5米的空旷庭院。寺内大殿建于塔后,体量大小仅次于塔。塔与大殿之间的距离有34米,因塔台占去了大量面积,这样就形成了塔前开阔,塔后紧凑的布局。
塔院基址的总长度,在设计的时候,颇具匠心。从山门后檐柱到塔中心的距离70.63米,为塔副阶直径的两倍多。它恰好是站在山门后檐柱中线上,能看到塔全貌的最短距离,若再近,就看不到塔刹。可以说塔与山门的距离,是根据他的高度、进山门后视线的自然角度来确定的。塔建在寺院轴线中点上,塔与大殿基址的总长,是塔与山门距离的两倍。
大殿砖台,是整个建筑基址的最后部分。前砖台至塔后檐柱约为22米,这段距离本不算小,但由于塔下阶基月台占去了约一半地方,这样由北月台至砖台的距离仅剩10米多一点。于是就在其间建一高甬道相连,而不是分别建踏道。这样,既免去一上一下的不便,又较建踏道节省工料。同时为了阶基下东西通行方便,在甬道下留出一个券洞门,成为桥的样子。就殿台关系说,按照设想的大殿原状、殿前台上仅余12米距离,较为局促,而一经用高甬道使台与塔阶基相连,就将殿前塔后的全部空间连为一片,起到了扩大空间的效果。这种设计极为科学合理。
大殿与木塔的距离是自塔后副阶檐柱中,能够看到大殿全貌的最短距离。这种经济科学的设计方案,是设计者根据大殿的高度,视线的角度来确定的。在塔与大殿的关系上,则是先有大殿与塔的距离,然后根据所要求的视线角度,决定大殿的高。大殿的高度一当确立,塔阶基的高度也就可以根据视线的需要灵活掌握。实际情况是,塔阶基高4.40米。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