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去库存政策发力 楼市成交料稳中有升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2-04 07:42:00

2月2日,央行、银监会出台房贷新政,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首次购房首付比例最低可降至两成。业内人士表示,在房地产市场去库存、促销售的基调下,今年楼市政策环境将保持宽松,成交有望稳中有升,区域分化的趋势依然存在。

政策效果渐显现

从央行六次降息到二三线城市取消限购,从“330新政”再到连续下调房贷首付比例,房地产宽松政策进一步加码。目前,房贷利率已经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首套房最低首付比例降至20%。在一系列持续利好推动下,楼市有望出现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2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16个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正增长,201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84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5%。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公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1月百城价格指数环比、同比连续第6个月双涨,其中环比涨幅有所收窄,同比涨幅则继续扩大,分别为上涨0.42%和4.37%。从涨跌城市个数看,60个城市环比上涨。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尽管2016年1月国家统计局对70个大中城市的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但根据易居研究院监测的30个典型城市的数据(包括四个一线城市和其他二、三线样本城市)来看,1月3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的成交环比2015年12月减少24.2%,但2016年1月同比2015年1月,30城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9.4%,说明当前楼市形势明显强于一年之前。相比另一个楼市繁荣期的2013年1月,这一数据也高出11.5%。本轮房地产市场上行,最早始于2014年10月,市场信号是当月住宅成交量环比9月大增,而政策信号是“930”新政,市场信号证实了政策信号的有效性。之后,30城商品住宅成交量持续保持高位。其中,2015年12月成交量创历史最高月度成交纪录。2016年1月,成交量虽环比下滑,但仍保持在2014年10月之后形成的高位平台上。基于此,房地产市场整体状况应无忧。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通过下调首套房首付比例,可以降低购房者入市门槛,适度激活以自住需求为主的楼市成交量,缓解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半数以上二线城市高库存的市场压力,同时使房价保持相对稳定。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房地产政策再松绑有利于刺激房地产市场在2016年上半年继续复苏,但从根本上并未解决需求端问题。对于购房者来说,贷款利率并未降低,降低首付比例也使得贷款压力有所增加。这部分实际刺激入市的购房者数量预计有限。对于多数购房者来说,新政策影响有限,但从心理层面看,会刺激一波需求入市。

多地积极去库存

数据显示,20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1853万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在房地产去库存这场“歼灭战”中,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出台相关措施。从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房地产去库存问题已成为热议话题之一,继续降低购房成本、加快棚户区改造、货币化补贴以及户籍制度改革成为去库存的发力重点。

江西省提出,对首次购买城镇住房、符合条件的农民给予财政补贴,探索将农民工和个体工商户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范围。河南省提出,支持缴存职工用公积金贷款改善住房条件,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常住人口纳入公积金覆盖范围,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同时,河南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内蒙古提出,在扎实有序消化房地产库存方面,内蒙古将研究住房公积金支持农牧民进城购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向转移进城农牧民发放购房贷款。此外,还将探索共有产权等措施,逐步消化大平米住宅库存,取消限制性政策,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河北省表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推进以满足新市民需求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稳定房地产市场,到2020年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48%和67%左右。吉林省提出,鼓励和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帮助解决融资难问题,同时根据“去库存”的进度调节土地供应。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多地去库存政策发力 楼市成交料稳中有升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2-04 07:42:00
2月2日,央行、银监会出台房贷新政,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首次购房首付比例最低可降至两成。业内人士表示,在房地产市场去库存、促销售的基调下,今年楼市政策环境将保持宽松,成交有望稳中有升,区域分化的趋势依然存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