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江北辐射效应 打造1小时都市圈

来源: 2016-01-28 09:22:00

作为江苏首个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备受关注。如何提升江北新区的知名度,增加人气?如何利用国家级新区的建设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成为江苏省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建议

“江北新区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在全省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分量。”省政协委员、江苏绿溢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达华介绍说,江北现在有好几个园区,包括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京化工园、浦口经济开发区、六合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布局较为混乱。为此,他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把新区的产业规划、公用工程、环境保护、物流配送、管理服务等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同时对新区的规划面积和人口、环境要有弹性规划,留足一定的发展空间。

其次,把江北几大园区以江北新区的名义统一招商,加强一体化合作,举全省之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举办推广周或推广月活动,把江北新区的规划、功能定位、交通优势、产业优势等向省内外宣传推广,提高江北新区知名度,吸引本地和外地商家在这里投资兴业、居住。

举办“推广周”扩大江北新区知名度

“新区要发展,不能缺了人气与商气。”孙达华认为,新区发展要考虑推动城乡一体化,可以出台一些购房、落户的政策,增加人气。

同时要完善休闲娱乐与商业消费环境。比如,在新区建较有特色的文化休闲广场、艺术广场、大剧院、绿化生态公园,引进国内外著名超市商场企业,使新区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理想区。

此外,孙达华建议,可积极吸引民营资本参与江北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等方式,直接参与新区水电气热、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营性建设项目坚持以民营资本为主导建设。对于一些公益性质的项目,要完善投资回报补偿机制。

出台购房落户政策增加人气

“江北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这对于苏北地区承接转移将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民建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扬州市委会主委,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克胜在江苏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言,他建议省相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苏中、苏北对接江北新区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

王克胜认为首先应加快基础设施的对接,“江北新区规划方案特别强调了南京铁路北站的规划建设,并将其定位为国家交通枢纽,以此辐射全国。相对而言,江苏江北地区铁路建设一直滞后于全省甚至全国。建议抓住契机,尽快促成江苏北沿江高铁、宁扬城际、宁淮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为今后与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联网做好准备。”

此外,还要尽快打通宁启铁路林场站至京沪高铁的连接线,使宁启铁路动车线通过南京江北铁路枢纽,直接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形成新型的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通过南京北站,形成新1小时都市圈

规划

举全市之力发展新区

江北未来要建11条过江通道

扩大知名度、增加人气,首先新区的“底子”要好,各项基础设施要不断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南京首次提到,下一步将举全市之力支持和推动新区发展,尤其是在政策、资金、项目、基建、人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倾斜,把江北新区打造成南京发展的新龙头、人文绿都的标志性区域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业中心的重要基地。

两条过江隧道免费后,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江北未来的规划编制,尤其在交通方面。

据了解,江北新区系列规划已经基本上完成,有《江北新区的总体规划》《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南京老山景区总体规划》《南京绿水湾湿地公园概念总体规划》《南京北站规划》,以及各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六合中心区、浦口中心区等规划,加起来有七八十部。

在配套上,将建设南京北站、江北大剧院、城市规划展览馆、国际会展中心等。改扩建一批医疗机构,新建鼓楼医院江北分院、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桥林医院和竹镇、金牛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在交通上,江北未来要建11条过江通道12条轨道交通。

据悉,除了已完成的系列规划外,今年针对江北新区,还要做一系列的专项规划,比如住房发展、排水等。(来源:现代快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扩大江北辐射效应 打造1小时都市圈
来源:2016-01-28 09:22:00
作为江苏首个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备受关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