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向集约化提升转型 成都融入“紧凑城市”理念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6-01-21 11:50:00

 “成都正处于从‘规模化扩张’向‘集约化提升’转型的重要关口。”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成都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方位。成都处于这样的关口,要求必须转变粗放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城市集约发展,特别是集约推进天府新区和卫星城建设,努力实现转型。记者了解到,落实到2016年具体工作中,成都将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独立成市”等理念,优化城镇发展体系。对此,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专业的解读。

  城市群存在内在联系和职能分工

  “卫星城这个概念最早是从英国发源起来的。第一代卫星城其实是一个‘卧城’,主要解决居住的功能,第二代、第三代卫星城功能逐步得到完善,最后才‘独立成市’。”曾九利告诉记者,成都也需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要真正具备“独立成市”的功能,还有多个方面需要完善。

  在曾九利看来,卫星城、区域中心城都是从中小城镇逐渐发展起来的,要真正和中心城区及周边城市共同构成网络城市群大都市区,最核心的支撑是产业通过参与区域分工和协作来占据一席之地,“城市群并不是一群城市,而是有内在联系和职能分工的。”为了强化自身特色,卫星城还必须承担中心城区的一些职能,吃、住、行、游、购等配套设施要齐全,实现产城融合,保持职住平衡,摆脱对中心城的依赖。

  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独立成市’理念,加快发展新型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完善基础设施、壮大支柱产业、提升城市功能”。曾九利认为,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卫星城,将吸引人们留在卫星城居住、生活、工作、消费,激发出城市的活力。

  中心城区要以国际化中心城为目标

  近年来,成都的城市承载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但城市外延式扩张特征仍然明显。针对这一现状,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要求划定城市边界、优化城市结构。在曾九利看来,这说明成都遵循城市发展自身规律,对症下药。她介绍,“紧凑城市”起源于欧洲,主要是针对当时城市面临的蔓延式发展,提出要高密度开发、混合土地利用。“精明增长”由美国提出,具体做法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现有社区重建,包括城市有机更新,生活、就业相对就近,住宅更加紧凑。

  引入这样的理念,对成都城市发展而言,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对此,曾九利表示,这能避免新城缺乏活力、职住分离、有城无市的情况出现,将有助于引导旧城有机更新、加强新区建设,重塑城市功能,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曾九利特别提到,中心城区要以国际化中心城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功能,包括强化航空、铁路枢纽功能,在世界城市网络里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同时,在市域范围内提升产业发展的能级和质量,打造“大智造”“大创造”“大车都”产业板块。  

  成都今年

  将更多关注重大项目质量

  考核引入百亿级重大项目情况

  在今年的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中,成都将围绕“投什么”“谁来投”两大关键问题,进一步做大做强投资底盘,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00亿元,发挥好稳增长“压舱石”的重要作用。

  成都市投促委主任杜海波告诉成都晚报记者,今年成都将持续开展精准化招商,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以及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推动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广泛汇聚成都。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杜海波表示,成都今年将更多关注重大项目的质量。具体工作中,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经开区将考核引入百亿级重大项目情况,其他各区(市)县也要考核10亿元至50亿元不等的项目情况,“目前这3个区域都有自己的项目库。” 此外,成都还将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利用“蓉欧快铁”平台,进一步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项目向成都转移,同时将打开欧洲到成都投资的市场通道。

(来源:成都晚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城市发展向集约化提升转型 成都融入“紧凑城市”理念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6-01-21 11:50:00
“成都正处于从‘规模化扩张’向‘集约化提升’转型的重要关口。”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了成都在城市发展中所处的方位。成都处于这样的关口,要求必须转变粗放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城市集约发展,特别是集约推进天府新区和卫星城建设,努力实现转型。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