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购房享政府补贴?“此通州”非“彼通州”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12-31 15:10:00

(原标题:通州购房享政府补贴? “此通州”非“彼通州”)

12月31日,一则《通州区元旦起购买商品房可享政府补贴》的新闻搅动了市场,多家媒体将“此通州”一致指向北京市通州区。而经查实,政策发布源于江苏南通通州区,非北京市通州区,“此通州”非“彼通州”。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12月30日发布《区政府关于促进全区房地产市场消费的意见》指出,为推动全区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实行商品住房购房补贴,在全区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给予房款总额2%的购房补贴;在全区范围内个人购买二手住房的,给予房款总额1%的购房补贴。另外,放宽公积金贷款和提取条件;适当加大住房信贷支持力度。

自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迁移通州消息传出,通州区房价疯涨。2015年8月,为抑制通州房价过快增长,北京市对通州采用史上最严格的房屋限购措施。12月初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也曾指出,控制好人口规模,通州将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

附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12月30日发布的《区政府关于促进全区房地产市场消费的意见》

区政府关于促进全区房地产市场消费的意见

各镇(区、园、街道)人民政府(管委会、办事处),区各委办局社,区各直属单位:

为推动全区房地产市场稳健发展,支持和引导城镇居民合理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市场消费需求,现根据我区房地产市场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行新建商品住房购房补贴。在全区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给予房款总额(以开发企业开具的税务发票为准计算,不含储藏室、车库、车位、阁楼价款,下同)2%的购房补贴。购房人在办理房屋所有权证后 30 日内,凭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契税完税证明、房屋所有权证、购房发票等资料,经区住建部门审核后,到购房所在地政府(管委会、办事处)指定部门领取购房补贴。

二、实行二手住房购房补贴。在全区范围内个人购买二手住房的,给予房款总额(以购房发票和契税完税凭证所载的交易额为准,不含储藏室、车库、车位、阁楼价款)1%的购房补贴。购房人在办理房屋所有权证过户手续后30日内,凭房屋所有权证和契税完税凭证等资料,经区住建部门审核后,到购房所在地政府(管委会、办事处)指定部门领取购房补贴。安置房未满5年交易,以及赠与、继承住房不享受以上补贴。

三、放宽公积金贷款和提取条件。缴存公积金的职工购买自住房需要办理公积金贷款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在外地工作并正常缴存公积金且无公积金贷款记录的本地居民,在通州区行政区域范围内购买住房,可在通州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开展公积金贷款转银行商业贷款贴息业务,缩短借款人等候时间,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放宽住房公积金提取条件,适度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提高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

四、适当加大住房信贷支持力度。对通过商业贷款购买首套普通新建商品自住房的家庭,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贷款利率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0.7 倍,具体由各商业银行根据风险情况自主确定;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新建商品住房的,各商业银行执行首套贷款政策;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新建商品自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不低于40%,具体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由各商业银行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等合理确定。

本意见实施期限为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凡在此期间签订商品房网上备案合同或购买二手住房的购房者,可享受以上相应优惠政策。对2016年1月1月前已经签订的购房合同,在此期间撤销、变更原购房合同,与同一开发商重新签订购房合同的,不得享受本意见规定的相应优惠政策。如遇上级出台新政策的,按上级新政策执行。补贴资金按现行区镇两级财政税收分成比例分担。

本意见由南通市通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解释。

南通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30日

(来源:财新网)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通州购房享政府补贴?“此通州”非“彼通州”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12-31 15:10:00
12月31日,一则《通州区元旦起购买商品房可享政府补贴》的新闻搅动了市场,多家媒体将“此通州”一致指向北京市通州区。而经查实,政策发布源于江苏南通通州区,非北京市通州区,“此通州”非“彼通州”。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