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房价能否继续上涨?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12-18 10:17:00

国家已经决定给房地产去库存了,这个事实已定。在经济状态不好的今天,可以大量的去库存也许是中国经济发展迎来第二春的重要措施。同时,人民币贬值,可能会直接刺破房地产泡沫。房地产泡沫,这个词汇在我的印象里,应该被讨论了9年。大概在2005年,中国房地产项目迎来发展热,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房地产项目,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地产商,接着,老百姓开始购买房产,甚至开始有了所谓的“炒房团”,也是在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连续升值9年,最近才开始下跌。

房地产是囤积热钱的地方,人民币贬值不仅让中国外汇有了随水,为了保住价值,相信更多的人会选择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欧元,英镑等强势货币,避免自己的“辛苦钱”受到损失。

房价涨了九年了,还会涨吗?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因为观点两极分化,有的人坚信房价一定会涨,也有人说房价不会掉,不然经济会掉,GDP会掉。

可是,商品房本质上也是商品,会有商品的价格一直上涨,然后远远的超出其价值吗?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表现形式是市场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亚当斯密的观点是“供求关系决定一切”。也就是说,房价不可能万年长。

如果市场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前提下,暂时性偏向了一个极端(比如生产过剩、产能过剩、信贷过度扩张),那么市场必须通过迫使生存者商品减价或者工厂倒闭等,来消耗商品或产能以平衡市场上的供求。如今的中国房地产就是这样,去库存只是调整供求关系,人民币贬值同理。

最近有个报告出来,正好印证了上面的说法。12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北京发布了《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5~2016》报告。报告称,大陆商品住房过剩,楼市总库存高达21亿平方米,仅现房去库存就需23至24个月,同时今年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几乎为零。

报告显示了中国目前楼市存在的三大隐患:

第一,房地产投资和施工数据大幅下滑,将拖累国内经济增速。

第二,住房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突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表现在一线城市房价畸高,三四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库存过剩。

第三,政策救市力度在加大,但仍未缓解库存压力。

所以说,房价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然后拭目以待就好。

除了“房价万年长”误解,我们还有几个问题,一直处于误解的状态,比如下面三个观点:

第一,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如果说,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这样的说法可能更加科学。而用“债主”这样的词汇,未免有失偏驳。中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11月底,中国外汇约为3.4万亿美元,很多吗?其实也不多,相对于美国的经济总量,这点钱我就不说了。抛售美债搞垮美国的想法有点天真,怎么美元威胁到美国呢,毕竟美元是美国发行的。再者,中国的美元不外乎来自外商投资,但是外资的投资回报一直高于中国的对外投资,从大量的国人想法设法进入外企就可以想到,根本不用看数据。

货币贬值,对比美在华资产和华在美资产,这个问题还需要审视。如果只提中国在美资产的话,中国是美国最大“债主”,也是很多国家的债主。

第二, 投资拉动经济。

经济不景气,投资啊,老百姓都喜欢这么说,不过投资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投资而投资只能造就产能过剩,消费才是我们需要的。说了好几年的刺激消费,或者说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说白了,花出去的钱才产生价值,交易是推进发展的源动力。

第三, 城镇化红利。

一提到城镇化,就说“充满潜力”。城镇化的确给新中国带来红利,土地城镇化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镇化率也是国家发展的一项指标,国家要强大,缺不了城镇化。

但城镇化也是把双刃剑,不仅有红利还有成本。我们习惯于追求城镇化红利,而刻意规避城镇化成本。过去,土地城镇化高歌猛进,人口城镇化难有进展,不过是因为土地城镇化能带来收益,投资建房、开设工厂,发展经济。而人口城镇化只能带来成本。如今城镇化红利耗尽,成本居高不下,未来的城镇化只能带来经济发展负担。改善民生需要消耗大量的政府财政,是城镇化不想看到的。

眼看着第三产业逐渐追赶第一,第二产业,不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消费是今后主流,是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举动,所以,不要拒绝剁手党,出去买买买就对了。支持国货吧。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2016年房价能否继续上涨?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12-18 10:17:00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