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中心借“双创”改办公 前景仍堪忧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10-14 11:24:00

有一种跟风就人云亦云,有一种盲从叫随波逐流。若在商界,先行者发家,后行者眼红强行入场,则是个泡沫剧。泡泡越吹越大,总有破灭的一天。

对商业地产而言,最忌盲从。需专业沉淀,心细如发,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但人们的思维习惯于前十年地产行业的发家故事。初入市场,往往考虑占有率,跑马圈地,先把地盘占领,再慢慢调整发展。

调整变革绝非易事。真正互联网思维的创新变革,有时候是革自己的命。很少有企业家有勇气向自己“挥刀”。成功与否,说的不好听一点,是企业基因决定。转型路上,很多企业诸多迷茫。看到若干个可能的出路,总想尝试一把,个例不少。

比如购物中心,纷纷选择改造成办公楼。或者O2O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在比如购物中心增加餐饮、儿童、娱乐等体验互动环节。

有成功,也有失败。不过,一个商业项目归根结底,成功的关键还在于通过精准定位需求,进行商业招商及运营管理。

“商改写”个案

随着电商冲击和购物中心的同质化,不少商场由于一开始定位、选址、运营的方面,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关门歇业后,均转为办公楼。

曾以并购被业内熟知的光耀东方,旗下两大商业项目——光耀东方广场和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门庭冷落,出现搁浅迹象(地产中国网此前报道过)。时隔5月,记者走访发现,两大项目已有不少调整,其中有一部分是将商铺、购物中心改成办公楼。

近日,记者走访光耀东方广场发现,在原来国际特产博览城区域的地下一层,现已改为齐家网家居建材生活馆,试图打造O2O线上线下互联网+模式。而在原动批网体验广场区域,5楼已改为办公楼出租。由于受限原商铺格局,现被密密麻麻分割成众多小型办公室。除部分区域待租外,相比以前商铺搁浅现象,如今办公楼招租得到较大改善。五楼以下将调整为餐饮、儿童业态和家居床上用品等商业业态。一经营韩国品牌的商铺老板表示,他跟光耀东方签了两年合约,但缴费只缴了一年。之所以没有再缴费,是因为商场的业态正在调整,等调整完毕后,摊位有可能重新挪动,到时候再缴这一年费用。

而位于中关村西区核心地带的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光耀东方似赋予更多期望。准备与创业公社“联姻”打造“中关村·东方创业谷”,“插足”现下最热门的创客经济。记者走访发现,该项目历时多月,目前仍在装修调整中。相关资料显示,中关村·东方创业谷,定位于“城市公园商业综合体”,由创新创业区、生态办公区、科技体验区、特色餐饮区、休闲玩乐区和生活购物区六大功能区组成。计划引入微软、谷歌、特斯拉、百度、小米等名企,集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路演广场、研发中心、培训基地于一体。

对于业态的调整,记者致电光耀东方相关人士,对方表示,目前业态的调整还没有最终决定。

“光耀东方老板李贵斌最早是在三线城市聊城起家,后来在一些城市收购烂尾楼及经营不善的物业,包装以后进行改造,进行快速销售,所以他的运作思路一直不是按照商业零售的规律,而是快速变现获取投资效益的经营思路。”全国工商联商业不动产专委会主任朱凌波表示,李贵斌收购的项目更多看重价值洼地,而很多项目本身就有瑕疵,不论是地段,还是项目自身最早的定位、内部空间。包括光耀东方广场还是中关村购物中心,前期瑕疵就很大,对后期运营能力考验很大。此外,他的团队商业运营能力也在制约长期的经营能力。

无独有偶。在这之前,黄怒波旗下的中坤集团,在北京的重要商业地产项目——大钟寺商业广场同样遭遇了商业“百慕大”。这个项目在经营三年后,功能转型升级成办公楼。位于望京区域的华堂商场,也将业务调整为办公楼。

朱凌波分析认为,大钟寺商业广场位置虽好,靠近地铁旁,但项目周期拖太久,建筑格局较老,周边还有很多销售型物业,使项目整体定位和氛围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品牌也没有经营起来。相比而言,因项目靠近地铁口,周边办公楼又稀缺,所以顺应市场,降低经营难度,改成办公楼。而洋华堂位于闹市区较偏地段,面积也小,不足以成区域商业中心,改办公楼是势所必然。

红利已逝

购物中心之所以改为办公楼经营,是风险控制方面比较现实的选择。

中购联中国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表示,中国过往的商业地产思路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红利、消费增长红利、人口增长红利,也因此而诞生出很多规模较大,但是实力并不强大的商业地产商,如今红利减退,如果还用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思维,将难免遇到重重阻力,甚至难以为继。

总体上来讲,2015年购物中心总体营业额保持相对较好的增长,但由于结构正在进一步分化,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日趋明显。部分定位不够清晰,以及由于分布密度过大而导致的恶性竞争明显的区域,购物中心遭遇一定的业绩增长压力。购物中心新项目虽然继续保持增长,但招商压力比过往时期进一步放大,延期开业或者无法正常开业的比重可能会有所增加。

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背后与地方财政不无关系。事实上,由于政府过于追求短期的土地财政收入,并且对开发周期的要求和限定并不科学合理,造成很多城市商业地产投入市场后,无法形成真正的商业吸引力,转为办公楼或者专业市场等现象已经成为新的常态。与此同时,商家面对客户需求、变化,也没能积极调整、升级。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商业发展更趋向强调和追捧所谓的“体验化”,并且出现了一窝蜂的现象,并快速形成新的同质化现象。

郭增利表示,只追求表象的体验消费,正在使商业面临较大的窘境。综合看,大部分体验类商户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例如餐饮品牌,SUIRAN 数量增长明显,但是由于更多品牌特色并不鲜明,并受人力和采购成本持续增长的影响,盈利表现并不理想。未来市场,出现一波新的体验类品牌关店的现象将在所难免。

相对应的,目前办公楼在一线和二线强城市的发展较为平稳,但是受制于整体经济增长减缓,除了少数城市的核心区域,办公楼租金增长并不明显。总体上,办公楼市场进入相对的平稳发展时期。不过,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的办公楼已经遇到一定的开发和承租压力,办公楼销售的去化速度有所减慢,租赁市场也有所降温。

不过,相比正规办公楼,这些项目受格局所限,建筑陈旧,纵深较深等先天因素,即便是改造为办公楼,很多区域阳光无法找到,只适合做一些小公司的办公地点。

考验综合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商家将商场改为写字楼,背后还看重了目前正火热的创客经济。

不过,朱凌波提醒大家,创客空间在北京虽然有未来,但单纯地将经营不好的商业改成简单的联合办公,是满足不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年轻人需求。

“创客空间没有主题,没有很好的定位,没有抓住年轻人特殊的生活方式,仅仅是对传统写字楼的再造、改造,我觉得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很难做好。” 朱凌波如是说。

事实上,毛大庆的优客工场,有一个口号“桌子只是入口”。背后创造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服务,包括引入品牌,引入代表性的业态以及知名的艺人和明星企业,打造校园文化相关氛围。而要做好,并非易事。

从这一层面上再看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的转型。朱凌波表示,“李贵斌是金融出身,注重投资,但是商业地产需要长期运营,在商业运营能力,包括创客空间等方面,都需要真正转为互联网思维。即便是万达,腾百万的结合,如果不改变思路,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也很难做成。脱胎换骨才能涅槃再生,仅仅是转型,微创新,加上物业本身的缺点,未来的前景令人担忧。

“对于中国商业发展环境而言,创新还是一句口号,对创新的风险和代价,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勇气,也难有能力应对和承担,而表象的创新、深度的模仿还是商业最大的通病,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扭转。”郭增利强调说。

事实上,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后,商业地产的发展策略将转向依靠专业操作实力、综合团队实力、低成本资金获取能力实现新的发展和新的增长,特别是要把对消费者精神上的满足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一个现实的考量是: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包括万达在内,商业地产该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在O2O上有所作为?

实际上,目前包括万达在内,还未找到一个成型的模式,各个企业也都在摸索。大家都认为线上取代不了线下,线下也取代不了线上,但应该以什么模式来实现还存在争议。

对此,郭增利认为,O2O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或者某项专业创新,因为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互动,在有O2O概念之前就已经有所发展,国际上称为“全渠道”, 即用实体渠道、电商渠道和移动渠道形成组合型的零售渠道,强调其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无差别的销售诉求和服务体验。O2O在中国,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单纯的概念,由互联网投资公司吹捧出来的概念。

而朱凌波认为,传统的商业地产企业是实体经济,如何运用互联网手段转型,对企业而言,挑战巨大:第一,要真正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模式,而非分离。第二,要想明白,已经被互联网企业抢走的市场份额,已经很难再抢夺回来。只有抓住人们的社交经济,现实感、动态生活的体验业态,加强体验经济的创新才有未来。

“创新的一种来源于原创,民族自有品牌,企业自有品牌,项目自有品牌,这是国内商业最缺的,因此,要鼓励民族、企业加大自有品牌的创新力度。第二种是加大微创新,包括建筑形象,服务差异化,音乐、灯光的不同,导购等细化方面加大功夫。”朱凌波说。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购物中心借“双创”改办公 前景仍堪忧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10-14 11:24:00
曾以并购被业内熟知的光耀东方,旗下两大商业项目——光耀东方广场和中关村广场购物中心门庭冷落,出现搁浅迹象(地产中国网此前报道过)。时隔5月,记者走访发现,两大项目已有不少调整,其中有一部分是将商铺、购物中心改成办公楼。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