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楼市“强复苏”跑赢全国 未来或将继续回暖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5-10-09 07:56:00

2015年上半年,全国各大城市楼市都有复苏的迹象,但复苏的强弱程度是有差别的。而浙江省四个城市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的强复苏态势颇受关注。

浙江板块跑赢大盘

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国去库存压力较大的时期,上述浙江四个城市房价增幅都较小。其中杭州的增幅最小,为-1.8%,在70个城市中排名第70位,即倒数第一。而到了2015年6月,杭州房价呈现“逆袭”态势,在70个城市中排名第5位,仅次于四个一线城市。

易居研究院近期发布的报告《全国楼市地区典型案例:浙江楼市的沦陷与重生》,对浙江楼市进行了聚焦。报告对比2014年6月份和2015年6月份的房价变化认定,浙江楼市在经历一个大的反弹和调整,而且目前涨幅已跑赢全国大势。如果全国市场目前正处于“弱复苏”的态势,那么浙江板块的复苏完全可以贴上“强复苏”的标签。

库存去化周期较好地衡量了城市住宅的供求关系,并对房价走势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将杭州、宁波和温州和全国35个城市的存销比进行对比,可以发现,2011年5月~2014年11月,除了个别月份外,浙江三市的存销比高于全国35个城市的水平,说明去化压力相对偏大。

2014年12月~2015年6月,浙江三市的存销比和全国35个城市的水平相差不多,到了6月份则略低于全国水平,这和浙江相关城市积极去库存的导向有关系。

而之所以跑赢全国,跟全国楼市发展的基本面有关。2014年以来,除了一线城市外,各地纷纷取消了持续了4年的限购举措。此外,配合国家层面的降准降息、2015年“3·30”新政等进行地方版本的细化以及地方购房契税补贴等举措下,今年楼市复苏态势十分明显。

从住房消费的角度考虑,居民家庭的财富水平和投资理念也是两个颇有影响力的因素。从2015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来看,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640元,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05元,仅次于上海。

更为重要的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倍差为1.9倍,在前10强省市中,为倒数第二位,说明浙江城乡差距较小。浙江的财富模式可总结为:较为富裕、城乡差距小、藏富于民,这将间接影响住房交易背后的支付能力。

未来:或将继续回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说,从周期性因素的角度看,目前浙江楼市周期处于止跌反弹的窗口期,部分城市房价已经跌无可跌,一些城市房价增幅居于全国前列。这些信号综合起来表明,后续浙江房地产市场依然会跑赢全国市场。

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对本报称,去年浙江板块率先下跌,跌幅比较大,今年在市场回暖过程中,这些地方也率先回暖。这也是市场全面筑底回升的一个强烈信号。

张大伟说,杭州一直都是二线城市中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市场需求一直比较大。之前由于价格过高、供应量过大,房价出现了下跌,在经过充分的价格调整之后,其成交量也迅速扩大,上半年杭州成交量同比增幅近150%,创近5年来新高,价格也迎来明显的反弹。

不过,在快速回暖的同时,未来浙江楼市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土地市场方面,上半年杭州主城区土地市场无论是出让面积还是出让金相比去年都有明显下滑,主要还是库存压力大所致,而且也缺乏一些位置较好的地块。

在城镇化方面,2006年,浙江城镇人口为2814万,占总人口的56.5%。到了2014年,城镇人口为3573万,占总人口的64.9%,城镇化率位居全国前列。也就是说,目前浙江的城镇化率再大幅提升的空间已不是很大。

浙江居民住房拥有率比较高,且居住面积也比较大。比如说从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的指标看,2014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1.5平方米,该指标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正是如此,需要警惕当地居民购房需求不大的风险。

严跃进说,在住房需求层面,需要密切关注浙江外来人口的购房需求。比如在杭州萧山、绍兴柯桥等地,外来人口比较多,在限购放开后,此类群体的购房需求就会积极释放。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浙江楼市“强复苏”跑赢全国 未来或将继续回暖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5-10-09 07:56:00
2015年上半年,全国各大城市楼市都有复苏的迹象,但复苏的强弱程度是有差别的。而浙江省四个城市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的强复苏态势颇受关注。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