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最新走向 中国正走进“旅游+”时代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09-24 10:16:00

“旅游+重点行业”——打造新的生活方式

“旅游+重点行业”,包括乡村旅游、农牧旅游、商务旅游、研学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休闲度假、文化旅游等,是旅游投资、旅游消费的新热点、新亮点,是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提高旅游品质的新载体,同时也将打造新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以下列举几例。

旅游+研学,寓学于游。研学旅游寓学于游、寓学于乐,正在成为青少年假期生活的重要内容。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国家旅游局开展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组织成立内地游学联盟,会同有关部门规范和引导中小学生赴境外研学旅游,努力推动研学旅游丰富内容、提高层次。

旅游+交通,开辟旅游空间。高铁的开通、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航空条件的改善,进一步拓展了旅游空间。目前,中国游客选择自驾游出行的比例已超过70%,庞大的自驾游规模和日益兴起的房车旅游对营地建设产生了巨大需求。适应这一需求,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编制全国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促进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协调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和丝路沿线、长江经济带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营地;开发高铁旅游、旅游专列和“东方快车”“新中欧”等铁路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低空旅游,培育低空旅游目的地和产业链。

旅游+度假,不以游遍景点为目的休闲度假游成为新时尚。为适应这一旅游方式的新变化,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和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

旅游+新型养老,提高老年生活品质。国家旅游局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实施全国老年旅游发展纲要,规范老年旅游服务,鼓励开发多层次、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中养老旅游项目的支持;推动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老年旅游需要的商业保险产品,进一步维护好老年人旅游合法权益。

旅游+健康养生,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方兴未艾,对境外游客有很大吸引力。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密切合作,共同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试点城市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建设,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交流合作,让中医药文化通过旅游走向世界。

旅游+购物,推动旅游商品特色化发展。旅游商品一直是中国旅游要素中的短板。目前旅游消费构成中,旅游购物只占24%左右,远低于旅游发达国家40%—70%的比重。为推进中国旅游商品特色化发展,国家旅游局今年举办了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旅游商品大奖赛等,组织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加大对旅游商品研发、创意的支持力度。

“旅游+重点领域”——更好服务发展大局

“旅游+”代表着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创新创业、民间交流等重点领域结合,将在精准扶贫、促进创新创业、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旅游精准扶贫。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扶贫是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之一。旅游扶贫有利于打破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有利于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旅游+创新创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大批返乡农民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实现了创业致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人员落户乡村,将自身的专业优势与乡村的资源优势、旅游的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国家旅游局今年推出首批20家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旅游+民间交流,旅游外交显现活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旅游作为推动民间交往、促进民众感情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国家外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现在每年近2.5亿人次的出入境旅游市场,已成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平台和对外交往合作的重要抓手。旅游行业要在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中主动作为、主动发声,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服务旅游产业发展,服务游客消费需求,努力开创旅游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旅游业最新走向 中国正走进“旅游+”时代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09-24 10:16:00
中国旅游业目前发展势头强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覆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领域,中国正走进“旅游+”时代。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