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双新”工程开启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 2015-08-21 15:06:00

今年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印发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攻坚克难、工作成效初步显现的一年。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汇集全系统力量,重点围绕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深入实施“一融双新”工程,点面结合、纵横联动,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上有新突破,在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上有新进展,在推动新型城市建设上有新成效,在国际合作上拓展了新领域。新型城镇化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试点层面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为当前稳增长增添了动力,为调结构夯实了基础。

系统部署、分步实施,国家层面工作全面铺开。“一融双新”工程20项重点工作正按计划推进。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方面,国务院已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拓宽了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渠道。《居住证管理办法》已公开征求意见并将尽快发布。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国家财政性经费保障随迁子女就学的比例达到83.5%,完成农民工培训2300万人次。在新生中小城市培育方面,大力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积极引导高等学校和医疗机构在中小城市布局,去年批准设立的本科学校布局在中小城市的占25%。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设市设区标准。在新型城市建设方面,以创新、绿色、智慧、人文为方向,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强化地下设施等薄弱环节建设,开展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试点。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提高了棚户区改造目标,棚改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立健全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城镇化国际合作方面,成功举办了2015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为中欧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了新动能、作出了新贡献。与此同时,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合作为重点,不断拓展深化中外双边城镇化国际合作新领域。

抓好落实、主动作为,地方层面亮点纷呈。各地围绕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这一首要任务,着力在“进得来”、“融得入”、“退得出”上下工夫,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实践探索。一是降低进城落户门槛,使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22个省份已出台具体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其他省区市也在抓紧出台户改政策措施。四川、安徽等省份除省会城市外,其他城市已经基本放开落户限制。深圳、成都等特大城市、大城市都明确提出了积分落户制度,深圳市自2010年探索实施全新积分制入户政策以来,户籍人口净增1.9倍。二是提高福利待遇水平,使农业转移人口“融得入”。苏州市2011年开始开展居住证试点,目前已累计制发证1200万张,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可享受子女教育、卫生防疫、公共交通等24项市民待遇。浙江省将农民工公寓建设纳入住房保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截至2014年底,共开工建设农民工公寓38.5万套(间),解决近260万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三是加强农村权益保障,使农业转移人口“退得出”。重庆市农村居民在退出土地前,可以继续享受9项与土地相关的待遇和26项与农民身份相关的待遇,进城落户后退出的宅基地通过复垦形成“地票”,交易后农民可获得85%的净收益。青岛市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全市6.2万农民变成股民,每年累计分红5亿多元。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一融双新”工程开启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篇章
来源:新华网2015-08-21 15:06:00
今年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印发实施的第二年,也是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攻坚克难、工作成效初步显现的一年。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汇集全系统力量,重点围绕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深入实施“一融双新”工程,点面结合、纵横联动,在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上有新突破,在培育新生中小城市上有新进展,在推动新型城市建设上有新成效,在国际合作上拓展了新领域。新型城镇化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和试点层面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为当前稳增长增添了动力,为调结构夯实了基础。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