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绿色建筑让美丽中国更丰富多彩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5-06-29 11:11:00

  绿色建筑,对城乡居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与建筑节能既密切相关,又是后者的拓展和深化。发展绿色建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是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无论是上班工作还是居家生活,大多数时间都要呆在建筑物里,都希望在宜人的亮度、温度、湿度、气流、空气质量等环境中文明地工作或生活。于是,用于照明、空调、家用电器及办公设备等与建筑有关的能耗迅速增加。

  我国是能耗大国,节能是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指导方针。近年来,我国年均耗能30多亿吨标准煤,其中20%以上为建筑能耗,采暖、制冷等能耗所占比例较大,公共建筑能耗高于居住建筑。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建筑节能,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引进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或零碳建筑等概念,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第一,“政绩”和“形象工程”影响绿色建筑的发展。千城一面,反映中国特色的徽派建筑、福建民居、危楼跨水、高阁依云等建筑风格不见了,而鸽子笼式的建筑、奇形怪状的建筑和“水泥”森林耸立,不仅丢失了“厚墙矮屋”的隔音、冬暖夏凉等功能,还割断了文化联系,使邻里不相识。我国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居世界之最,但无论你住到哪个城市的哪个宾馆都会受到噪音困扰,管理和服务也不到位,软实力亟待提高。

  第二,大量的建筑不节能。由于过去建造的房屋在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2000年前我国建造的建筑99%不节能,或者设施不配套、选材跟不上,一些城市的新建建筑刚达到节能50%的目标。北方地区建筑采暖能耗为相同气候条件下北欧国家的2—3倍。玻璃幕墙的广泛利用还造成严重的光污染。

  第三,绿色标准各地实施进展参差不齐。绿色建筑标识不明确,一些房地产商将“绿色建筑”作为提高房价的“幌子”,在建筑材料、双层玻璃、隔热材料等方面以次充好,追求利润最大化,还不承担旧建筑的拆除费用。房屋装修零部件质量差,二次装修大拆大改,除施工扰民、损害房屋安全性能外,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乱埋乱倒,还留下了安全隐患。

  第四,供热收费制度改革滞后。据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等人的研究,采暖能耗占我国北方地区建筑能耗的50%以上。我国采用按建筑面积收取固定费用的供热收费制度,一些饭店和商场等公共场所冬天温度高得让人难受,一些用户在冬天要开窗子降低室温;一些规定不甚合理,低温余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加大了建筑物运营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

  我国仍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阶段,建筑面积仍将增长。城市布局和建筑物一旦完成,能源消费也就基本成形,再伤筋动骨实现结构性节能难度较大,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应当促进城乡建设由规划变得快、功能分区乱、形象工程多、使用寿命短向规划适度超前、功能分区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物经久耐用转变,建设形成与国土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合理城镇体系和人口布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建筑节能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对城乡居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与建筑节能既密切相关,又是后者的拓展和深化。发展绿色建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是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让建筑物与地形地貌更加协调。应将绿色、节能、低碳、智能等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让城市布局更能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让建筑物与地形地貌更加协调。我国古人对城市选址强调“依山傍水”,不仅出于安全需要,也体现了水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极其重要性,因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离不开水。在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道路的建设中,应认真选址,避开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区,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让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为美丽中国增添光彩。绿色建筑不是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要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充分利用阳光、雨水等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各地建筑风格不同,城乡居民对温度、湿度、亮度、气流、空气质量等条件的要求不同,绿色建筑标准不能“一刀切”。有关研究表明,深圳只要合理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绿化三项技术就可以达到节能50%的目标;北方高寒地区则不然,要达到隔音、节能等效果须做大量工作。在城乡建设中要保护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尽可能修旧如旧,不能拆掉真文物建假文物,而要留下城市发展的历史“厚度”。

  绿色建筑,应尽可能利用自然条件和智能化技术。住房要适度紧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确保空气清新;温度、湿度、亮度和气流条件适宜,减少“黑”房间、走廊;建筑物的场地中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尽可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也是重要的节能减排措施。应根据地理条件设置采暖、热水、太阳能或风力发电等装置。通过能源物联网将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能等联系起来,实现社区自发自用,盈余部分上网。把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都建成一个能源自给自足的分布式电网系统。

  建筑节能改造应考虑经济性,尤其是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更应如此。没有一定的建筑数量,建筑质量的提高也很难,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放缓建筑节能标准的实施,因为节能改造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需根据建筑物剩余寿命进行评价,建筑节能改造得再好,如果不能在后续运营中收回投资,节能改造也就失去了经济性。随着绿色建筑计划的推行,将为相关规划、设计、建筑材料、绿色技术,以及技术拥有单位、技术施工单位等相关企业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家里安装传感器,通过个人智能手机实现建筑物节能、节水或家电的遥控,保证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正常运转消耗尽可能少的能源,减少了能耗也就减少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污染物排放。

  创造一个宜居的社区和家居环境。应保留城乡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应选择一些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村进行重点建设,防止形成“空心村”。鼓励农村发展庭院经济,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改善小气候。对城市家庭而言,可在室内培养植物和果蔬,利用绿色植物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吸收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及PM2.5等。居住条件是否适合,正如“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知道”一样。让南方的群众成天关窗子做不到,让北方群众冬天不关窗子也做不到,关键是在建筑物的使用中尽可能少耗能、少排污。水是能源载体,建设雨水收集设施,鼓励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如果加强用水管理,建筑物能收集雨水、市政回用中水,北京可以减少从南方调水。

  形成绿色建筑发展的长效机制。完善建筑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把绿色建筑质量关。制定经济政策,加快供热收费体制改革,激励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健康、快速发展。用好中央财政预算支持的节能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筑节能改造。推广使用地源热泵等绿色技术。通过各级公共财政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现评审机构尽责到位、政府监管到位、公开透明社会监督到位、补贴处罚机制到位、绿色物业运行维护服务到位,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水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认知。改变大多数消费者没有把绿色建筑作为购房的选择标准的状况,应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绿色建筑知识。人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动物只留下遗迹,人能留下创造。公众有权选择绿色建筑,并拉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绿色建筑才能让美丽中国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周宏春:绿色建筑让美丽中国更丰富多彩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5-06-29 11:11:00
绿色建筑,对城乡居民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与建筑节能既密切相关,又是后者的拓展和深化。发展绿色建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民生改善的需要,是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