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居住证制度 通州积分落户“高大上”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5-02-12 08:23:00

通州试点积分落户的消息拨动着“北漂”们敏感的神经。

2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将北京通州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根据方案,通州将推进积分落户政策,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达到一定分值的可以申请落户。

“该举措主要是鼓励和吸引人才到通州就业,从而达到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目的。”2月9日,资深经济评论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大焕城市化战略研究院院长童大焕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大量进京人口,通州积分落户仅是杯水车薪。

偏向高端人才落户

北京积分落户虽然走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从落户的基本条件来看,却并非人人都能搭上这班车。

据记者了解,北京通州积分入户的基本条件有六个:1、持有《北京居住证》满10年以上;2、在本区有住房或者租房满8年以上;3、985工程或者中科院系统研究所毕业硕士(脱产)毕业;4、持有《北京居住证》期间在本区缴纳社会保险连续满10年以上;5、国家中级职称以上;6、无刑事前科。

“别看就这6条,已经很明显地划出了级别,普通人都很难达到。”沙先生已经在北京工作了15年,且已在通州买房多年,但至今仍未取得北京户口,得知通州将要试点积分落户后,他着实兴奋了好几天,但公布的严格的入户条件,让他最后只能望而却步了。

沙先生强调,他看中的并非是北京户口,而是依附在户口上面的子女教育、医疗等福利。而这也正是大多数“北漂”们的诉求。

如果说入户的基本条件偏向高端的话,积分入户的附加分更是涉及了学历博士以上、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个人所得税连续10年超过社会平均纳税水平50%以上等高附加条件。

“条件虽然高,但相比较而言,也算是一个微小的进步。”2月9日,人口问题专家、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黄文政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一方面在控制人口规模,另一方面也在逐渐满足常住外来人口的落户诉求,积分落户无疑给予了外来常住人口一个成为北京人的“出口”。

记者采访获悉,上海、广州、深圳已相继实行积分落户制度,条件与通州政策雷同。以全国最早实行居住证积分制的上海为例,外来人员落户上海需要符合持有上海居住证、缴纳社保年限等基本条件,其他评分指标还包括学历背景、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科研创新、用人单位要素分等详尽要求。

“上海最早的政策是居住证积分制,也就是说,持有上海居住证满7年的人才有资格申请落户,但并不意味着肯定可以落户。同时,上海居住证的申请条件非常严格,属于人才居住证。直到2014年,上海市才开始正式实施积分落户政策,积分达120分的外来人口可享受与上海公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但想要通过这一途径获得户口同样不易,最终通过积分获得户口的基本上都是高端人才。”2月9日,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综观此前各地积分入户改革方案,大多呈现出向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导向,上海去年通过积分制得到当地户口的不过6000人左右。

同样,有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4年,仅有6000人通过积分制得到了广州户口。而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常住人口为1270万,非广州户籍人口为476万,数量庞大。

“和其他已经实施积分落户的城市一样,通州的积分落户制度也会实施总量控制。不过,通州仅是北京的一个区,落户数量不会超过其他城市,也就是说,每年通过此政策落户通州的数量不会超过6000人。”童大焕强调。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通州区常住人口132.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只有68万人,将近一半的人没有北京户口。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推进居住证制度 通州积分落户“高大上”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5-02-12 08:23:00
“该举措主要是鼓励和吸引人才到通州就业,从而达到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目的。”2月9日,资深经济评论人、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大焕城市化战略研究院院长童大焕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大量进京人口,通州积分落户仅是杯水车薪。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