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元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
天价学区房,用金钱换取户籍再获得学籍,其背后隐藏着贫富分化的社会阶层差异对教育获得的代际传递:有钱者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就被挤到了边缘。而深究其原因,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无疑是人们痛斥的对象。
相对来讲,拥有较好教育资源的都是那些所谓的“重点”学校,不少家长正是为了让孩子进入这样的学校才选择去购买天价学区房。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对学校的等级划分,才助推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最终衍生了天价学区房问题。
事实上,我国不同阶段的学校都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划分问题,上至“985”、“211”高校,下至“重点”小学,甚至幼儿园,政府都是根据学校的等级来分配教育资源的。在行政力量的支持下,那些在家长眼里的“好学校”,本身口碑就好,教育资源丰富,吸引着更多的优秀学子,如此循环往复地累积下去,最终形成一种马太效应。别说是天价学区房了,看看现今大学生就业中的院校歧视,不就是高校等级划分的结果吗?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