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围填海造地几近疯狂 国务院高层下令严查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10-22 07:51:00

重化工园区、机场建设、海参圈养殖……一系列项目正在蚕食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潮间带泥质滩涂。多家环保组织最新调查显示,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咽喉地带,也是重要的天然海产品产出地,黄渤海潮间带滩涂正在消失。

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委员、沈阳理工大学生态研究室主任周海翔表示,潮间带滩涂被破坏后,不仅威胁到大量水鸟,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安全,给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困扰。

未入生态红线“潮间带”迅速消逝

薄雾下的渤海湾滦南滩涂,凉风习习。一缕阳光照在滩涂星星点点的水面上,恰似在沙盘上撒下一把晶莹剔透的珍珠。

远方200多米处,两个身影在不停地移动,他们的身旁是一根根竹竿支起的渔网。不一会儿,他们向堤岸走来,各自拖着一只大鱼篓。

“我们每天都要出海一次,捞些小鱼和螃蟹晒干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每斤能卖20多块钱。”刚上岸的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北堡村渔民周建兴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去年全家卖鱼收入人均近4万元。

不过,这种日子可能难以继续维持。“周边很多滩涂都被围垦,渔民们拿到一点补偿后就没人管了。”周建兴对本报记者说,听说这片滩涂也有可能被围垦,但政府至今还没有向村民们征求过意见。

在滦南县沿海的北堡、南堡等几个村庄,与周建兴有着同样心情的渔民不在少数。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等机构近日发布的《“潮间带”消逝,候鸟何所依——黄渤海“围填海现状”调查》报告粗略估计,近20年间,渤海人工填海造地面积远远超过了2000平方公里,且仍在增长中。

“潮间带”属于滨海湿地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具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地带。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发布的一份“潮间带”调查报告称,全球总计8条候鸟迁徙路线,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受威胁的水鸟物种数量,高于世界上其他7条主要迁飞路线。

让候鸟飞公益基金项目官员田阳阳介绍,“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有16处潮间带水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其中渤海就占了3个。它们分别是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

然而,在这3个关键区域,各类填海行为最为严重也是围填海造价最低的区域。

前不久,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工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高校的志愿者走访了辽宁、河北、山东、天津10个滨海开发区,发现所调查区域的潮间带大部分已经丧失,没有潮起潮落。大量围填海工程还在进行,部分工程却是未批先建且无环评。

“最根本的原因,是海洋生态开发规划没有将潮间带列入生态红线。”田阳阳介绍,2012年10月17日,国家海洋局出台了《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若干意见》提出,要将渤海海洋保护区、重要滨海湿地等划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并细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依据生态特点,分区分类制定红线管控措施。

然而从辽宁省、山东省的生态红线划定区域图可以看出,生态红线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基本上是远离潮间带的远海海域,不包括潮间带的泥质滩涂。田阳阳介绍,在辽宁省、山东省,围填海工程正是从近海的潮间带开始,逐步向海洋深处围填。

IUCN驻华代表朱春全介绍,2012年,IUCN世界自然保护大会28号和51号决议通过了以下条款:“在黄海(包括渤海)的围填海工程对沿海海域造成显著影响,需加强管理,减轻沿海开发,特别是填海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彻底完成对世界八大鸟类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线,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的生态经济学和生物多样性需求的评估之前,停止批准在该地点对潮间带滩涂进行填海作业的行为,不论其目前处于何种保护状态。”

1996年,中国外交部代表中国政府加入IUCN,成为成员国。该决议的通过,意味着作为成员国的中国政府需要履行此项决议的内容。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黄渤海围填海造地几近疯狂 国务院高层下令严查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10-22 07:51:00
重化工园区、机场建设、海参圈养殖……一系列项目正在蚕食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潮间带泥质滩涂。多家环保组织最新调查显示,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咽喉地带,也是重要的天然海产品产出地,黄渤海潮间带滩涂正在消失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