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障房将不再按房源摇号 备案家庭集中摇号

来源:京华时报 2014-09-25 07:50:00

昨天上午,北京市副市长陈刚介绍了新兴的“合作型保障性”住房的相关举措,此外,他还对现行保障房的分配机制做了阐述,保障房摇号将不再按房源项目来进行,而是改为以区为单位组织全区备案家庭集中一次性摇号。

焦点

为什么改变摇号方式?

最大程度缩减摇号周期

对于现行的其他保障性住房的管理,陈刚表示,要优化保障房分配机制,将现行按项目分别组织摇号的做法,调整为以区为单位组织全区备案家庭集中一次性摇号。最大程度缩减摇号周期,提高分配效率。

据了解,早在今年7月,东城区和西城区已正式启动大摇号。对参加经适房和限价房第一批统一摇号家庭进行资格复核。两个区的“大摇号”,是将参加今明两年经适房、限价房分配的所有轮候家庭,进行统一摇号,然后根据摇号顺序依次选房购买,是北京首次的“大摇号”。集中一次性摇号明确选房序列,待保障房项目具备销售条件后依次通知选房签约,缩短分配周期,提高分配效率。

此外,对于公租房摇号剩余房源,将探索开展趸租和专项配租,重点解决本市无房新就业大学生、青年教师、医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人员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提高分配效率,减少空置,并促进职住平衡。

如何甄别申请信息真实?

公安银行等部门分工审核

根据议案建议,完善住房保障申请家庭信息审核共享平台,拟由民政部门下属的北京市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负责核对申请家庭收入、资产情况,公安部门负责核对户籍、人口情况,房屋权属登记部门负责核对住房情况。人力社保、税务、住房公积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负责向民政部门提供申请家庭相应收入和财产信息。

据悉,8月底全市已经启动了对本市城镇户籍无房家庭详细需求情况的调查,拟于年底前基本完成。大致了解本市城镇户籍无房家庭数量和变动情况、家庭人口构成和收入情况、需求房源类型及区域分布等,建立起保障家庭动态管理数据库。

购房政策是否改变?

商品房仍实行严格限购

陈刚表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北京市经历了住房实物分配、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住房保障与市场并重等几个阶段的改革历程。在统筹考虑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基础上,本市提出了“基本住房有保障、中端需求有支持、高端市场有调控”的总思路。

其中,“基本住房有保障”是指向本市城镇无房或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租赁型保障房、合作型保障房和发放租赁补贴,保障房实行封闭运行管理,保障基本住房需求。同时,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中端需求有支持”所指的是,对于符合购房资格家庭,特别是无房家庭,提供共有产权性质的自住型商品房。进一步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健全和规范租赁市场,引导居民通过租赁方式解决问题。

“高端市场有调控”是指对于商品房市场,坚持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税收、信贷调控力度,实行严格的限购政策。

保障房链接

经适房

项目出现在1998年,当时的价格与商品房差价不明显。那时北京的住房需求并不高,建的经适房又多,因此居民购买意愿不高。随着购房需求的增长,2007年9月底,《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出台,设定了家庭住房、收入、资产等多个经适房严格的门槛,并采取“三级审核、两次公示”的申请流程,实行顺序选房。

限价房

早期的限价房是出于解决夹心层住房困难的考虑。2008年3月26日,北京市出台了《限价商品住房管理试行办法》,限价房的准入制度、配售原则、审核和公示、后期管理等政策与经适房大体相同。只是限价房的准入门槛要比经适房有所放宽。

公租房

在2009年公租房推出之后,经适房和限价房的建设比例就已逐渐降低,北京的住房保障思路也由“以售为主”逐渐转变到“租售并举”,甚至是“以租为主”。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北京保障房将不再按房源摇号 备案家庭集中摇号
来源:京华时报2014-09-25 07:50:00
昨天上午,北京市副市长陈刚介绍了新兴的“合作型保障性”住房的相关举措,此外,他还对现行保障房的分配机制做了阐述,保障房摇号将不再按房源项目来进行,而是改为以区为单位组织全区备案家庭集中一次性摇号。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