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正当时:产业地产的互联网图谋与猜想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9-11 17:19:00

万科与阿里巴巴的强强联手,打了一场漂亮的去库存营销战;腾百万的50亿计划虽在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上尚显魔幻,但也足够刺激。其实,略显低调的产业地产在互联网布局上也没慎着,联东U谷、市北高新、浙大网新、绿地等都有所试水,并展露想象空间。

事实上,产业地产早就触网了。打开搜狐焦点等房产网站,很容易看到各类园区的即时信息、大幅的园区广告,不仅如此,由搜狐焦点和产业地产合作开展的产业园电商“大观园”就做了几十期,可以说,以搜狐焦点为代表的媒体性互联网已为产业地产商提供了较为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去帮助他们完成两个基本目标:1、流量导入;2、促成交易。同时,日渐市场化的产业地产也因这类平台生长出“互联网习惯”,重视和培育其网络渠道。继续突破,产业地产的互联网之路还能怎么走?

试试小鲜肉,换个端口采购流量

无论是腾百万的横空出世,还是产业地产的“触网行动”,最直白的目的,自然是做大流量去卖房。“产业地产触网N年了,如今因为牵扯上了淘宝、百度这些话题性互联网公司,才觉得是个事儿,其实,只是换个端口蹭流量。说是合作,不如说是采购行为”,萧山科技城品牌总监朱福良犀利指出。

联东U谷在2014年上半年有个新鲜的尝试,把12个项目的不同产品,包括Loft公寓、办公楼和厂房,搬上了淘宝拍卖会的资产类项目专场,接受公开拍卖,但据称最终成交寥寥,“淘宝受众以个人为主,而园区的实际交易者必然是企业法人”,联东集团副总裁梁环宇向笔者指出,不过联东借此倒是赚了不少关注,至少先发制人,收获了眼球效应。

试水O2O,万一诞下金蛋呢

联东U谷的互联网“野心”不止步于此,另一个更加长期化的投资是,其在去年入股投资了一家第三方互联网公司,这是一个面向园区楼宇的开放式O2O平台雏形。成效如何?梁环宇向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介绍,从去年年初到现在,该渠道带来的粗略交易额达到2亿左右,未来,联东将在该平台上继续投入,他寄望这个平台能够成为园区行业的电商交易平台。

“如今通过线上成交可能数量很少,但不排除未来50%的交易量由O2O平台实现”,梁环宇对此保持乐观,“但要提前布局”。在住宅房产领域,早已出现一批如搜狐焦点等具有交易功能的网站,且收益不菲,但在产业地产领域,尚难言有足够分量的O2O平台,梁环宇认为这是市场空白,也是机会。

另外,据笔者了解,华夏幸福、清控科创等公司也运营有类似的网站或机构,这些尝试表明,产业地产企业不仅在借助互联网,还撸起袖子自己上,希冀用互联网工具诞下金蛋,但未可知的是,一支地产人马,能否跨界创业,并收获成功。

打包互联网 进军“园区服务”新蓝海

从母公司花样年分拆,走轻资产路线的物管公司彩生活7月上市,三天市值达到55亿元,反超花样年52亿市值,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例子。

那么,随着产业地产全国布局的深入,脱胎自产业地产,标准化的“园区服务”是否能够成为新产品,催生独立机构,产生独立价值?无疑充满想象空间。

“园区地产或产业地产必须触网,而且最大的点在于产业服务方面。”一位知名产业地产企业的高管向笔者指出。“产业地产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只能说是锦上添花,难言雪中送炭,但互联网在提升园区运营服务上很有价值”,浙大网新科技地产事业部策划总监邵林也持类似观点。

市北高新就把“触网行动”锁定在“园区服务增值”这个方向上,上个月底,市北高新与阿里巴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阿里巴巴“外贸服务市场”为平台,向园区的服务型企业拓展服务,帮助园区的服务型企业拓展市场营销渠道,助力园区企业做大。

据其它媒体称,市北高新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周群在签约会上表示,“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多元化的新概念,它已渗透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方方面面。产业地产从概念上来说仍属于传统行业,在新技术、新变革的市场预期下,我们需要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产业园区的产业生态化、管理系统化、服务集成化,催生更多、更先进的服务和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建立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机构。”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跨界正当时:产业地产的互联网图谋与猜想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9-11 17:19:00
万科与阿里巴巴的强强联手,打了一场漂亮的去库存营销战;腾百万的50亿计划虽在商业模式和产品设计上尚显魔幻,但也足够刺激。其实,略显低调的产业地产在互联网布局上也没慎着,联东U谷、市北高新、浙大网新、绿地等都有所试水,并展露想象空间。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