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郑州论道:2014是房地产小年 2015才是房地产大年

来源:大河网 2014-09-10 09:15:00

郑州房产——地产中国郑州频道

“我郑重其事严重地说一句,不动产登记制度不是一种剥夺的制度。”在上周五举办的中原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上,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多次用了“郑重其事”和“严重”的两个词对不动产登记制度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陈淮认为,不动产登记制度被部分媒体和公众解读为查处贪官的利器,而事实上,这个制度不是为了剥夺而做准备的一个制度,而是个保护、支持、鼓励老百姓拥有私人资产,是不断拥有私人财富累积的制度。而后,陈淮用城镇化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作为论据,向人们描述了未来20年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还至少有20年的辉煌期,而2015年或者2016年对房地产来说将会是个“大年”。

【关于棚户区改造】

陈淮说,“保障房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政府在单打独斗,让开发商进来,如果不挣钱,开发商也不会进来,没有人会去学雷锋。而今年以来,国务院提出把城市中的老旧房也纳入棚户区改造,通过新型金融杠杆备好1万亿来支持。棚户区改造就是将政府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结合起来,为政策和市场的结合寻找一个切入点。”目前国家层面批准的棚户区改造区域有很多都是城市核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所有棚改和升级也有一定的关系。城市核心区域有连片的低端住宅,城市的基础设施改造很难,所以它是和商业业态、地下基础设施、市政管网、交通规划升级连在一起的”。陈淮认为,棚户区和过去的保障房相比,最容易引入市场化力量。最容易和城市多年遗留下来的众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过去十多年引发的城市发展弊端,一并寻求出路,是个好的契机。

【关于断崖式下跌、崩盘论】

“中国的房地产业,明确无误地说,还有至少20年的辉煌期。”陈淮用几个观点来论证辉煌期。他说,2013年中国城镇人口占52.7%,其中有17个百分点是农民工,涉及2.4亿人;到2020年城镇人口将增加6%-7%,将会涉及1亿人。而我们的城镇化发展在过去10年中,是发展不平衡的。我们的城市质量和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差,房屋减灾防震做得很不充分。并且,各种新干线建设还未完成,基础建设还没有建成,怎么说是城镇化建设到了尾声?“房地产的供求和股市的供求两码事,房地产的成交量和股市没关系,而今年的波动是之前被政策掩盖下的市场因素凸显出来了。2014年中国房地产业迄今为止的成交量和价格,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第二的一年,仅次于2013年。”

房地产市场也会遵循供求变化的基本规律,其成交量萎缩和成交量高涨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一个地区未来一个中长期时间内,其住宅的销售总数是一个常数,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当2013年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量价提升、购销两旺的时候,是房地产市场的大年,它透支了2014年甚至2015年的一部分购买力和需求。自然2014年就可能是个小年,2014年是个小年就意味着2015年或者2016年可能是个大年。2014年全中国房地产的成交量是仅次于2013年的,历史第二高点。今年一到六月,全国房地产商的开工总面积比2013年1~6月同期萎缩了将近20%,不是增速下降,是负增长了20%。这个周期波动可能导致一个供给的小年和需求的大年,这是正常合理的一个市场运行过程。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陈淮郑州论道:2014是房地产小年 2015才是房地产大年
来源:大河网2014-09-10 09:15:00
“我郑重其事严重地说一句,不动产登记制度不是一种剥夺的制度。”在上周五举办的中原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上,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多次用了“郑重其事”和“严重”的两个词对不动产登记制度表示了自己的看法。陈淮认为,不动产登记制度被部分媒体和公众解读为查处贪官的利器,而事实上,这个制度不是为了剥夺而做准备的一个制度,而是个保护、支持、鼓励老百姓拥有私人资产,是不断拥有私人财富累积的制度。而后,陈淮用城镇化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作为论据,向人们描述了未来20年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他认为,中国的房地产业还至少有20年的辉煌期,而2015年或者2016年对房地产来说将会是个“大年”。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