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限购执行已放松 专家警惕异化成新刺激

来源:新华网 2014-08-08 07:40:00

原标题:广州限购执行层面已放松 专家警惕异化成新刺激

从7日开始,广东佛山市开始放开楼市限购,在中央分类调控、分城施策的思路下,各地方调控措施将更趋于更为灵活及具有灵活性。一直被誉为“广佛同城”中的佛山市率先放开限购,对一线城市广州会否跟进呢?

近期,全国各地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消息频出,传递了强烈的救市信号。专家认为,要实现房地产市场软着陆,必须妥善处理好政策间的配比,警惕异化成“新一轮的刺激”。

佛山成广东首个松绑城市

根据佛山楼市新政策,从8月7日始,佛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完善”:佛山户籍居民以个人为单位,拥有2套住房后实行限购。非佛山户籍人员在佛山未拥有住房的,凭身份证可购买一套住房,无需佛山本地的社保或纳税证明。

据了解,今年以来,佛山土地市场遇冷,交易情况持续下滑。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佛山市新建商品住房期末累计可售面积同比增长24.87%,去化周期过长。

佛山的情况也是广东房地产市场不容乐观的一个具体反映:广东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8.9%、8.4%,开发商购置土地面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分别下降10.6%和22.9%。

目前广东有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四地执行限购政策,佛山成为广东首个宣布松绑限购的城市。

广州执行层面已放松

“有利有弊,佛山放开限购一方面分流了广州的有效需求,另一方则为广州局部放开限购创造有利条件。”资深房地产专家韩世同认为,只有当广东其他三个城市放开限购后,广州才有条件放开限购,但目前仅佛山一地放开,接下来还要看珠海、深圳两地的进展。

其实,佛山此前已经遮遮掩掩地放开限购数次,此次正式宣布是基于广东省的态度。

5日召开的广东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提出:除广州、深圳以外的二三线城市,可以因城因地,实行“一市一策”。

从2013年开始,广州楼市实行严格的“五限政策”——“限购、限贷、限价、限签、限售”。从今年5月开始,广州已悄悄进行多项“微调”措施,低调救市。专家认为,广州目前已经对限价、限售、限签进行了执行层面的放松。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预计广州下半年放开限购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局部放开限购将利大于弊。”韩世同分析认为,“北上广”中最有条件放开限购的是广州,但这仍要看经济是否回升以及相关方面的态度。

合理引导楼市预期

房地产市场“松绑潮”袭来,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不少网民和专家认为,当前房地产调控正处于关键期,政府应妥善掌握好调控艺术和节奏,处理好地方经济与民生保障关系,合理引导楼市预期。

眼下,在消费者预期方面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一是“买涨不买跌”,密集“松绑”反而进一步挫伤消费信心,市场预期进一步崩塌;二是“利空出尽”观点得到接纳,2009年市场状况重现,房价再度失控。

“从目前的情况看,第一种情况的趋向要显现得更多一些。”业内人士说,中国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产能过剩、地方债务集中到期等交织在一起,要充分考虑宏观背景,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在采访中,许多专家认为,当前,随着房地产市场限购“松绑潮”的来临,放开限购要防止投资性需求的负面影响。各级地方政府须守住“五个底线”:守住管理底线,“放开限购不等于放任自流”,必须实行更严格的管理;守住土地杠杆底线,必须让土地供应和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相适应;守住城乡协调发展底线,科学实行新型城镇化;守住文化遗产保护底线;守住民生底线,城镇化目的之一是满足广大群众住房需求,让“居者有其屋”,而不是炒房。

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认为:取消“限购”体现了政策层面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但不赞成限购无底线地放开。要解决供需矛盾,达到供需的动态平衡,条件是市场要具备应对调控好的心理状态。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广州限购执行已放松 专家警惕异化成新刺激
来源:新华网2014-08-08 07:40:00
从7日开始,广东佛山市开始放开楼市限购,在中央分类调控、分城施策的思路下,各地方调控措施将更趋于更为灵活及具有灵活性。一直被誉为“广佛同城”中的佛山市率先放开限购,对一线城市广州会否跟进呢?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