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救楼市现失控风险 双向调控或将名存实亡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8-07 10:44:00

据《华夏时报》,随着放松限购的举动获得中央默许,地方政府的胆子越来越大。一些城市已不满足于刺激刚需,将投资投机需求也纳入到刺激计划中。

最近十天,四川、广西、绍兴等省市密集发文,通过放宽二套房贷、发放购房补贴等形式救市,其中,包头市对购买二套以上的购房者实施契税补贴,救市尺度越拓越宽。

“既然住建部说了要千方百计去库存,地方政府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刺激需求买房,不管是刚性需求,还是投机投资需求。”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提出的“双向调控”正面临名存实亡的风险。厦门、合肥等房价高企或库存较低的城市,都得以成功松绑调控政策,广州也已局部放松限购。

“中央都松口了,地方不救市就是犯傻。”华南某市国土部门一位人士对记者说,现在地方救市已经乱了套,都在浑水摸鱼,不管库存是高是低、房价上涨压力大不大,只要土地不好卖,都会想方设法将自身归为松绑之列。

多地刺激投资投机需求

“根据以往经验,一旦救市口子被撕开,中央又不干预,地方就会一路狂奔。”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

截至目前,已有37个城市对限购政策做出了调整。值得关注的是,8月4日浙江绍兴出台的11条救市措施,瞬间将地方救市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绍兴的11条救市措施中,不仅明确取消限购,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商业银行贷款,包括调整首付比例、利率、放款时间等。该市将二套房调整为“认房不认贷”,并将二套房首付比例从60%降至40%。

“只放松限购对市场成交影响有限,而信贷对成交量回暖至关重要,因此地方政府将重点转移到了放松信贷政策。”深圳某券商地产分析师对记者说。

事实上,绍兴并不是首个转移救市重点的城市。7月底,四川省出台了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提高商业银行放贷积极性,向金融机构对首套房实施基准贷款利率的,发放贷款金额3%的财政补助。

业内人士认为,绍兴的救市版本,已突破中央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从支持刚需到刺激投资需求。

“如果认房不认贷,投资客完全可以卖掉再按首套房买,只要能贷款,杠杆率就高,投资收益会大大上升。”深圳一位投资客告诉记者,这几年投资客收益在下降,主要是因为没办法利用杠杆,大多只能一次性付款,资金成本太高。

8月5日,广西也宣布将适当放宽二套房贷款政策,适时、合理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最高额度等,大力促进住房消费。

“虽然很多二套房属于改善型需求,但其中也包括不少炒房客,很难完全分清楚。”上述投资客表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记者表示,单独放松限购,只有资格没有资金,市场反响不大,放松限贷给市场更明确的信号,鼓励购房者入市;地方政府明确向银行施压,如果银行不执行,就是阻碍中央的稳增长计划。

如果说绍兴和广西的放松二套房还可以拿支持改善型需求做“挡箭牌”,包头市政府的财政补贴完全是赤裸裸地支持投资投机需求。

在广西宣布救市的同日,包头市政府也出台规定,在9月份举办的房交会期间,购买首套新房100%补贴契税;而购买二套以上(含二套)新房和非住宅,均给予契税50%的补贴。

“包头动作过大,连二套以上购房者、非住宅购买者都进行补贴,这是与中央抑制投资投机需求的精神对着干。”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表示。

“这完全是饮鸩止渴,拿纳税人的钱去补贴投资客,实在太荒唐了。”张大伟说。

除包头之外,日前四川眉山也出台政策,规定购房即享政府60元/平方米的补贴。同样出台购房补贴政策的还有安徽芜湖、四川遂宁等5个城市。

青岛则发布文件称,为了支持刚性需求,自8月1日起,对市南区等四区144平方米以上的住房放开限购政策。对此,一位业内人士质疑道:青岛放松限购理由自相矛盾,能买得起144平方米房子的人算是刚性需求吗?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地方救楼市现失控风险 双向调控或将名存实亡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8-07 10:44:00
随着放松限购的举动获得中央默许,地方政府的胆子越来越大。一些城市已不满足于刺激刚需,将投资投机需求也纳入到刺激计划中。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