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美国楼市时机已过 无碍个人房企出海潮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7-24 10:43:00

地产中国网•原创报道】“随着国外资本对美国房地产市场投资的增加,其交易指数在增加,空置率也在下降,“抄底”美国房地产的时机之错过了。”近日,在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全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表示。

但这并未阻挡房企海外投资的热情。据聂梅生介绍,2014年中国房企首季海外投资近千亿人民币,已超过去年全年投资额,预计2014年中国跨境房地产投资的总量或将超300亿美元(约合1860亿元人民币)。

那么,无论是个人海外置业,还是房企出海大潮,是否与当前国内楼市调整周期有关?

个人海外置业投资盖过房企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销售金额3.1万亿,同比去年减少2000亿,可能是流向了境外。”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向地产中国网称:“但是,在这两千亿中,房企的投资金额要比个人还少。”。

国新容德移民董事长陆鹤壬则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个人投资金额所占比例要比房企大。我们现在这部分的客户比较多。现在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除把资金投向了国内楼市外,没有更好的理财方式。那么,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他们反而想把钱投向海外楼市。”

陆鹤壬介绍说,很多老板也都以个人名义在海外投资。“个人投资的灵活性更大,遇到单价比较便宜的一些投资性房产,可以拆分买卖。比如,把7万美金的房子卖出去很容易,但是要把一座体量巨大的写字楼卖出去则不容易。”

然而在业内人看来,随着欧洲和美国经济的不断复苏,抄底美国和欧洲楼市的最好机会已然过去。美国联邦住房金融署(FHFA)数据显示,5月美国房价指数环比增长0.4%。而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住宅建筑商信心指数为53,创半年来新高。

“实际上,像加州的一些富人区、纽约曼哈顿等,这些地区的房价丝毫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房价都没有降。在经济开始复苏的前提下,我建议客户投资美国二三线城市,比如德州、休士顿、奥兰多等。它们在2006年的时候,受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房价可能跌了60%,现在,这些地区的房价已开始缓慢复苏,处于上涨期的底部,风险也较低。”陆鹤壬表示。

企业信用记录或成融资关键

虽然个人海外投资金额远超房企,但房企的投资金额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13年,中资企业(以房地产商为主)海外投资额为150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总披露的金额已经达到了370亿美元,总成交金额为120亿美元。

随着出海房企及金额的不断增多,风险也再度被提及。任志强直言:“企出海遇到的最大的风险是法律风险,尽管国外的资本市场、法律市场都比较成熟,但首先要考虑的还是法律上的风险,不是市场风险”

而在亨瑞集团总裁邹亨瑞看来,除了法律法规、缺少美国式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及政策等挑战之外,如何实现低成本融资也是房企遭遇到的问题。“无论国内国外房地产的开发,核心点和盈利点就是如何利用金融杠杆,从而获得相对低成本的融资。美国金融地产开发的渠道很广泛,但对大陆开发商而言选择很少。最主要的是,大陆开发商虽然在国内发展得非常好,但到美国没有信誉记录,很难获得美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很难获得合理的低成本的贷款。”

据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张都兴介绍,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发债等方式进行债务融资,仍是目前中国房企海外地产投资的主要方式。2013年,万科与美国地产公司铁狮门共同投资旧金山的一个豪华公寓项目,总投资约为6.2亿美元,其中万科提供1.75亿美元,铁狮门提供7500万美元,其余部分均通过债务融资来完成。

另外一种常见的方式为内保外贷,其操作方式为:在预先获准的对外担保额度内,境内银行为境内公司的境外投资子公司提供对外担保,境内公司反担保境内银行,最后境外银行给境外子公司发放相应的贷款。

尽管融资尚有难度,但并未阻挡房企出海热情,就此,聂梅生认为:“一是国内房地产市场处于下行周期;二是前段时间,由于前段时间人民币实行宽松政策,大家担心贬值,因此将人民币投资出去;三是中国千亿房地产企业已经受到成长的困惑,目前的情况下,靠规模扩张将出现阻力,压力比较大,因此房企会集体出海,海外的开发贷和资金使用、融资成本远远低于国内,这也促使更多中国房企出海。”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抄底美国楼市时机已过 无碍个人房企出海潮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7-24 10:43:00
无论是个人海外置业,还是房企出海大潮,是否与当前国内楼市调整周期有关?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