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奎:京津冀一体化中重新发现中小城市的价值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7-08 14:50:00

2014年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于2014年7月3日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是"内生·均衡",当日下午作为峰会分论坛的2014“京津冀一体化”夏季论坛如期举行。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表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小城市发展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逐步地得到破解。冯奎认为要重新发现中小城市的价值,在京津冀的范围之内寻找并投资中小城市,同时要创新城市发展的方式,学会在一个城市里边做一个最特别的混合功能区,这样一来才能让中小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


以下为冯奎发言实录:
  【冯奎】非常高兴受到邀请来参加搜狐焦点产业新区2014“京津冀一体化”夏季论坛跟大家交流。
  刚才的主持人用她热情洋溢的话语将今天我们讨论的背景作了一个介绍,我们今天讨论一个非常重大的背景,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来说,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一件天大的事,我想这一点也没有夸张,今年(2014年)2月26日总书记视察北京,作了重要讲话,在此之后北京、河北、天津纷纷行动起来,大家共同讨论在新的这样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如何推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问题。
  我在过去的几个月当中也到北京、天津、河北的很多地方去进行考察,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题目就是京津冀一体化与中小城市发展,因为在我看来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小城市发展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需要逐步地得到破解。
  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对于京津冀区域范围之内中小城市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用了两个字,短板。我们看到今天我们大家经常拿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和珠三角进行比较,在比较当中发现什么呢?比方说我们拿京津冀和长三角进行比较,这个比较当中我们发现河北省有11个地级市,有22个县级市,它的县区市,也就是县这一级的行政单位有170多个,相比较来看,浙江它也是有11个地级市,它的县区市,就是县这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只有河北的一半,它的县级市的数量也是22个。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从行政的意义上来看,我们的县级市数量是很少的。大家希望未来是不是可能像以前一样,我们还可以通过县改市的方式,通过切块的方式将一些县变为市,即便是这样,我们面临的中小城市数量不足的问题仍然非常的严重。
  我们从过去的一些统计资料上来看,全国的百强县市区,像浙江、江苏差不多各占1/4,也就是他们两个加在一块占到百强县市区的1/2,河北零零星星有一些县区市进入百强,所以我们看到他们的竞争力非常弱。我们也有人注意到说有一些县区市不发达,主要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呢?主要的原因在于它没有积累起财力物力的中小城镇,我想这一点也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我们从小城镇这个方面比较来看,全国一千强的小城镇差不多也是浙江、江苏都各占1/4,浙江的一些小城镇,我们现在把它称为特大镇,很多镇的人口超过10万人,区域生产总值几十亿,上百亿,甚至更多。我们从河北,从北京周边,从天津周边一些小城镇来看,这方面的差距还非常大。例如说河北省,它要重点发展的50多个重点小城镇,目标人口规模3万人,也就是说很多小城镇现在都3万人以下,大家要注意,这是讲它的重点小城镇。我们很多的小城镇实际上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讲的一万人,作为一个区域小城镇的门槛人口没有达到。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看到今天我们在京津冀的范围之内,尤其是在两个特大型城市之外,中小城市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非常显著的短板。
  从未来看,如果在京津的周边,在河北,我们有一些基础设施比较好,公共服务比较完备的一些中小城市,它的配套水平不是按照一个小城镇来配套,而是按照城市的标准,有特色的有竞争力的城市的标准来配套,我们在逻辑上非常合理地可以认为这些中小城市可以成为京津人口疏导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地。第二个方面,中小城市发展非常有利于河北省的就近和就地的城镇化,河北现在人口7000多万,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东部一个省它低于东部省份平均水平的15个百分点,如果我们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所讲的内容,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假定河北省城镇化的水平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就是户籍的城镇化率达到45%,那么河北省还将要有1000多万人进入到各类城市。如果没有这些中小城市的发展,河北省就近就地城镇化没有办法完成,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小城市的发展也是河北省就近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需要。
  第三个方面,中小城市的发展非常有利于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产业能够发挥好京津冀整个区域的资源,怎么讲这个问题呢?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企业他们在北京落户,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成本,比方说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非常大。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在京津的周边,在河北省有一些小城市,有一些园区,他们能够得到一个充分的发展,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更大范围之内去利用好北京、天津的科教资源,同时得到发展之后也能更多地吸引一些中小城市获得的较为充分、价格较为合理的劳动力。北京、天津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每一年流动人口增加量都超过了50多万,河北省的人口基本持平,还略有降低。我们在政策设计当中如果能够确保周边的中小城市得到较快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指望科教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比较多地汇聚在周边的中小城市,这样对区域来说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状态。
  最后,中小城市的发展是京津冀地区打造中国经济新的一级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今天看到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未来发展的重要潜力在什么地方呢?目前北京和天津两个特大城市,我指的是它们的行政区加在一起,固定资产投资占到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差不多4成,区域生产总值占到5成,财政收入占到7成,剔除了北京和天津的两个城市,我们今天看到的河北省它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到差不多6成,区域生产总值5成,财政收入只有3成。我们大家都知道,城市是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我们区域生产总值,是我们财政税收最重要的来源,如果我们的中小城市得到进一步地发展,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我们可以期待在这样一个区域里面,经济的整体数量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从以上的四个方面,我把它归纳为四个“需要”,我们也要加强,或者说着力去推动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


  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特别是我们的政府部门,我们的园区管委会,也包括我们一些企业,因为据我所知,在我们一些地方的开发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的开发性企业已经参与到我们的一些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当中,所以说大家对于一些中小城市发展的方向定位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在这个地方,我有一个问,也有一个答,第一个方面,我们要考虑中小城市,对一个中小城市来说,你是谁?这是第一个问题。中小城市的发展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中心,所以在我看来凡是中心、凡是城市就一定是中心,当然这个中心可大可小,一个小的社区,你把它发展起来了,它是一个社区中心,一个小的地区,你在这个地区当中,你是地区当中一个有活力的中小城市,你就是一个地区中心,你可以成为国内中心,你可以成为国际中心,你可以成为全球中心,所以说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我们没有必要叫做自暴自弃,我们一定是一个中心。但是我们也不要妄自尊大。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天津、河北周边很多地方,大家都在争各种各样的服务中心,很多的时候实际上恰恰是这两种心理的反应,想做中心,但是又找不到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中心,所以盲目地去攀比,甚至是一种妄图,妄图我们一定要和北京挂起钩来。
   我在浙江这些地方调研的时候经常讲一个例子,讲义乌,义乌跟我们介绍的时候他都说,整个浙江有三个城市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全国人民的杭州,第二个城市是浙江人民的京华,第三个城市是全球人民的义乌国际小商品城。所以说我们对我们作为一个中心不用怀疑,问题只在于我们在哪个方面做中心,我们要给它加一些限定词,加一些修饰语,这样使得我们的定位极其的精准,我想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一个中小城市你有什么样的优势资源,就是我们有什么样的竞争力的中心资源。我们看到过去的一些劣势很可能变为现在的优势。比方说我去冀南新区,冀南新区过去是四个省的交界,从区位上来说是四不管的地方,今天从物流发展的角度就是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我们还有一些中小城市,但是留下了青山绿水,现在来看青山绿水对于产业的生态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比方说前几天我去考察的安新县,我们还有一些县区市它可能兼具几种优势。前天我们讨论天津的武清区,武清区就是几种优势兼备,具有良好生态,也具有非常好的交通区位,所以我们看到这几年它的发展非常快。区域生产总值这两年是按照25%的速度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按照40%的速度增长,这种发展速度在整个我们经济比较低迷的情况下,我想是一个亮点。之所以有这样的亮点,原因在于它把过去的这些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比方说天津,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他们抓住生态,然后把其他的优势综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招商引资,得到了如此好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谁是未来的新市民?我想非常重要的就是新兴的中等收入人群。2000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份研究报告,麦肯锡的研究报告,说2000年中国的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差不多占到人口的4%。最近他有一个报告,他说到2020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将达到76%,这个报告未必完全准确,但是从我们国家发展的规划来看,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达到这样的目标。
  什么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呢?就是我们人群当中绝大部分的人能够过上安居乐业这样的生活,我们笼统地说,换算一下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种中等收入人群的生活状态,世界上发达国家一定都是中等收入人群占据了人口当中大多数的份额。哪些是中等收入人群呢?从北京疏导出去的人口,他们应该是,还有从农村里面出来的这样一些人,他们一定也是农村庞大的人口当中农业转移的劳动力当中非常优秀的一部分,他们年轻,他们有野心,他们想在城市里边过上好日子,他们未来一定会在中小城市里边安家落户。这样一些人口就构成了我们对于未来中小城市市民、新市民的一种分析,我们要牢牢抓住这样一些人口。反过来说,有一些中小城市在它的规划当中有一些园区的规划当中,老是盯着北京市高收入人群当中顶端的那一部分,因为很多人的眼光不是盯在中小城市,他们盯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其他的一些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于未来的最具有增量、最具有潜质的这部分人口,我们就要有一个非常乐观的积极的这样一种期待,并且有很好的方案设计,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四个产业发展的主体靠谁?我认为是靠中小企业的集群。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一些草根阶层如果有比较好的条件,完全可以围绕一些行业在一些园区里面生根,我们的园区如果给了比较好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培训、区域整体品牌的营销,包括组织企业集中去参展,到国外去帮助建立很好的一些公共服务类的产品,比如说大家集中去和国外一些高端机构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和我们国内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建立一些联系,中小企业就可以弥补它的不足,以产业集聚的方式得到发展。相反,很多地方死盯住北京仅有的一些央企,盯住一些龙头老大,我看这种进展并不完全的乐观,或者说谈判的话语权有时候不在你手里。但是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这个方面,我相信有很大的潜力。
  前几天我和中科院一位年轻的院士进行交流,这位院士自己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重点实验室他的研究人员100多个,号称108将,他的研究生200多个,就是中科院一位院士,我说你一个人在我看来就是一栋大楼,你每天都有很多的产出,如果你把你的产品孵化出来,把你的员工在产业化方面推动一下,这个成果将是非常显著的。他告诉我这一步他已经在做了,在苏州、在佛山等等一些地方,已经在开展这样的工作,他的一个研究生、一个博士、一个博士后过去以后就是一个总经理,这个总经理就能够做起一家小企业,背后有中科院的支持,有国家重点项目的支持,企业发展都很快。
  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看准有潜力的年轻的有支撑的这样一些中小型的企业家,他们是未来的明星,依托他们去创建产业集群,从而支撑起我们的园区,我想这是我们一个有希望的选择。
  第五个问题,城市规模保持多大。我们很多的园区雄心勃勃,担心规模过小别人看不起,不待见。从现在看起来,对一个较大规模的区域进行总体规划,我觉得这值得肯定。但是是不是在开发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分步走,这一点就大家去思考。因为我们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生长的过程,是一个分阶段成长的过程,是一个要不断地引进外力、促进它成长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很多地方有一种土豪做法,圈了几平方公里,甚至十几平方公里,甚至更大几十平方公里土地,希望在短时间之内开发完毕。我想你很可能自己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区域发展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浪费。我们国外大家都讲一些精致的经济增长型的中小城市往往非常具有活力,我们研究城市,5万人,就是我们一个中小城市比较好的可以做出竞争力的这样一个人口的门槛。而且我们讲人口不一定指的都是在这个地方安居乐业的人口,还包括流量人口,增量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更多地去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短时间之内去追求铺摊子,浪费资源,损失了我们自己的远景、前程。所以我对我们中小城市发展的一些判断、一些简要思考。
  最后一个方面,因为我们很多人是企业,大家也参与到我们的城市发展当中,我的建议呢,简单,有六条。
  第一个,我认为要重新发现中小城市的价值,在京津冀的范围之内寻找并投资中小城市。今天开会之前有一个交流,我们在座的企业集团今天他们去考察古北水镇,这个应该投资是在密云这个地方,投资商是中青旅,好像后期还有来自浙江的一些企业,他把乌镇的模式搬过去。前两天延庆的乡镇政府到我们单位来跟我们交流,他说要从条件来说我们延庆这个地方,我们的条件应该比密云好得多,我们还有水库,我们各方面的资源条件都很好,当时古北水镇为什么没有投资到延庆?是因为当时有种种原因。我觉得这样一些话传递了非常丰富的信息,传递了什么信息呢?有眼光的企业家他们找到了他们要找的中小城市,找到了他们要投资的方向。还有传递的信息是在北京周边仍然还有很多这样的有潜力、有价值、有待发掘的这些中小城市、这些小城镇。所以我第一条建议,我们跳出我们的中心区,我们去在更大范围之内去寻找。
  第二个建议中小城市是城镇化的重点,我建议大家要充分地利用好国家部委的政策。我每天基本上都要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形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依托大城市,以中小城市为重点。还有一句话,要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小城镇,这就是我们对于未来城镇化国家城镇化形态的一个远景的规划和描绘。在这几句话当中,中小城市是重点,它有着非常复杂的深刻的内涵,目前很多的部委都在研究给中小城市哪些政策,在研究我们在基础设施方面,在公共服务方面,在智慧城市投资方面,等等,我们如何支持中小城市。我建议大家要多关注,要多去探讨,要主动地去联系,你不要认为它的门槛高高在上,其实不是这样,它需要你提出你的思考、你的分析,我觉得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第三条建议,就是一个合作。这个合作我想就是要与近在身边和远在天边的所有的伙伴可能性的伙伴,大家共同设计方案,这是我们中小城市发展到今天,或者我们企业家走到今天,和以往极大的不同。我们今天通过互联网,我们就可以和全球联系起来,我们处在北京这一座未来的世界城市区域范围之内,我们可以说一步也就跨入了世界城市,跨入了全球的影响力范围。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要大胆地去设想,比方说我们的设计,我们有没有可能以一个全球的招标的方式来完成,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在设计的同时,我们也就把我们的区域的影响力推动到了世界各地,有很多这样的机构。我前两天在一个大学里面交流,来自法国的一位教授,在中国搞了一个案例,我说你怎么搞了两三年还是这个案例,两三年还是研究当时中方给他提的一个城市,这样一个事情透露的信息是什么呢?在这两三年当中没有更多的中方去和他联系,所以说他认为对他感兴趣的只有这一座城市,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要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大家要以共同参与这样一种方式,近在身边,远在天边,都是你的资源。
  第四个,我的建议,我们要创新我们城市发展的方式,学会做在一个城市里边会做一个最特别的混合功能区。我们一个中小城市本来资源就很少,如果我们过于分散地去布局,我们没有办法形成我们一个中小城市发展的集中区域。所以我昨天在写这个PPT的时候,我自己创造了一个词,不是我们讲的CBD,就是讲的是城市的最特别的混合功能区。如果说万达是在一些大城市搞的混合功能区相对有点特色,那么我们在一些中小城市,我们如何去建设特别混合功能区,这值得我们思考。复兴集团的梁总跟我介绍,他最近推广蜂巢城市,他说你想一想,就跟蜂巢一样,这个蜂巢城市在比较小的面积上就可以实现就业、居住、休息、交通、娱乐等等功能为一体。我们国家以前的习惯于粗放式发展,所以在教科书当中很少探讨,如何在一个小的区域进行混合功能发展,这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具有商业价值的。
  第五个建议,特色营销。让你的园区马上连通这个世界,在营销方面,因为我们是有体会的。比方说在过去一些年当中,我们一直在促进崇礼发展,一直到崇礼申办冬奥会,我们通过崇礼这样一个地方,和世界达沃斯论坛联系,帮助他建立它的影响力。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是我们京津冀地区这些园区、这些中小城市要着力去思考的。因为在未来的几年当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大事件,我们处在一个大时代当中,我们有很多大事件,每一个大事件都给我们带来一些大的机遇。当我们能够充分地认识这个强大的影响力的时候,我们可能只需要以极低的成本,以一个比较好的杠杆作用就推动我们城市、我们的园区实现我们巨大的影响力。
  最后一个建议,我们要建设绿色人文、智慧的园区、智慧的城市,我们要建设绿色、人文、低碳、智慧的园区和城市,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所讲的内容,也是京津冀地区中小城市及其园区未来定位的总体方向。我们的北京是我们国家的科技中心,是我们的文化中心,我们在京津冀地区我们一定要围绕着绿色、低碳、生态来做好我们的文章,绿色、低碳、生态本身从定位上来说就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时他们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比方说我们的低碳的竞争力,低碳经济的竞争力,文化产业、文化城市的竞争力等等,都是我们今天还没有完全探讨清楚的,或者说这个方面的潜力还没有挖掘充分的地方,我们在这些方面可以大显身手,让这个绿色、人文、智慧、低碳成为我们最闪亮的名片,成为我们一个风向标,成为我们的最有影响力、竞争力的一个符号。
  我今天的演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冯奎:京津冀一体化中重新发现中小城市的价值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7-08 14:50:00
2014年中国产业新区高峰论坛于2014年7月3日在北京悠唐皇冠假日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是"内生·均衡",当日下午作为峰会分论坛的2014“京津冀一体化”夏季论坛如期举行。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