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市场步入下行期 央企拿地热情不减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7-04 16:44:00

【地产中国网·原创报道】 受楼市调整的影响,全国土地市场逐渐转入下行周期。

据CRIC(克而瑞咨询)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6月22日,CRIC监测下的中国100个城市经营性用地成交建筑面积为29598万平米,同比下降26%,其中,住宅用地成交建筑面积2280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成交量明显萎缩。

此外,上半年上述100个监测城市经营性用地成交地块中,底价成交地块占比达73.54%,同比增长3.65个百分点,而溢价率超过50%的土地占比则下降2.31个百分点至6.93%,企业拿地意愿有所降低。

房企拿地意愿降低

事实上,今年4月份之前,全国主要城市的土地市场还呈现出一片火爆之势,一季度全国土地出让金超过万亿元,同比涨幅达4成。此后,楼市下行趋势传导效应明显,土地市场受累,遭遇迅速降温。

来自CRIC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5月全国经营性用地成交建面3704万平方米,达到2010年以后月度最低值。截止到6月22日,6月份100个城市土地成交建筑面积仅2580万平米,创下年内全月成交新低。

业内专家表示,土地市场的降温与部分城市减少供地有一定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楼市下行对地市影响较大。

受销售下滑、融资收紧影响,房企拿地迅速减缓、拿地态度也由热情转为谨慎。

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标杆房企拿地愈加谨慎,20大房企在2014年6月拿地花了110.75亿,累计年内购入土地合计金额仅1520亿,与2013年同期的1977亿相比下调幅度达23%。购置土地单月额度连续多月锐减,4-6月连续3个月不足200亿。而2013年6月,20大房企拿地总额高达421亿,今年全月仅在百亿左右。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分析师严跃进表示,房企拿地热情骤降,主要原因是去年房企销售业绩不错,“不差钱”,在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拿地动作较大,一定程度上做好了土地储备。其次,今年市场降温的力度之大,超出了房企的预期。加上整个资金面紧张,房企拿地从犹豫拿地变为“坚决不拿”的态度。

分化加剧

土地市场遇冷,央企和民企在拿地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其中,以绿地集团和中国建筑为代表“国字头”在今年前六月拿地保持高位。

来自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排名前十的房企拿地总金额为15503亿元,其中,中国建筑华润置地土地成交金额分别为240.7亿、150.8亿,而去年同期成交金额仅为32.6亿、21.1亿,涨幅高达640%、614%。

而正在谋求上市的绿地上演着疯狂拿地大戏。上半年绿地拿地金额虽然下降了三成,但是成交数量为53宗,与去年的54宗基本持平;成交建筑面积880.5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0.8%,高居房企拿地建筑面积榜首。

而近年来表现突出的方兴地产,也以快马加鞭之势拿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方兴地产仅获得四宗地块,但成交总价接近255亿元,去年同期仅为45.4亿元。

另一央企中冶置业,虽然深受南宁地王所累,但在5月28日以49.49亿元夺得天津“新八大里”首宗地块“七里”。虽然是底价成交,仍刷新了年内天津总价地王纪录。

严跃进表示,央企本身资金雄厚,融资渠道畅通,一旦有意向的土地,会积极去获取。尤其在目前土地市场降温期间,对于此类房企来说,拿地成本相对低廉,更有优势。

在首都经贸大学土地资源与房地产管理系主任赵秀池看来,整体市场虽然低迷,涨幅有所收窄,但仍是上涨趋势。同时,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央企还有拿地的积极性和动力。

相反,以世茂富力为代表的民企拿地数量和金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上半年,世茂房产土地成交总价为18.5亿元,与去年同期90.6亿元相比大幅下降了79.6%;佳兆业土地成交总价为73.5亿元,同比下降57.6%;富力地产9.5亿元,同比下降71.5%。

严跃进表示,土地降温并不代表未来土地市场萧条,实际上,随着库存的不断减少,房企依然会卷入抢地的热潮中。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房企战略扩张,必须通过土地获取来进行。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土地市场步入下行期 央企拿地热情不减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7-04 16:44:00
上半年上述100个监测城市经营性用地成交地块中,底价成交地块占比达73.54%,同比增长3.65个百分点,而溢价率超过50%的土地占比则下降2.31个百分点至6.93%,企业拿地意愿有所降低。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