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房企、险资等社会资本争相进入养老地产,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记者调研发现,一些省市的部分养老地产项目因重建设、轻服务,导致养老地产“难养老”,甚至出现“养老圈地”苗头,需引起警惕。专家建议需完善政策,加强引导和监管。
养老“圈地”须警惕
眼下,随着国家降低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业的门槛,包括保利、万科、绿地、合众人寿、泰康人寿等房企、保险公司纷纷涉足养老产业,掀起了养老地产开发热潮,成为养老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不同于拿地、建房、销楼的短周期盈利模式,养老地产是为长期持有的运营模式。业内人士表示,养老地产的利润依靠运营服务,其回报周期将比商业地产延长两倍,“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链,养老地产很可能会拖死。”记者在一些省市调研发现,由于背负高额的土地、建设、融资成本,又找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已投入运营的养老地产项目前景并不乐观,其中部分养老地产项目暴露的隐患需引起重视。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不少养老地产在硬件建设上“高端、洋气”,但由于后期服务跟不上,养老地产项目“空床率”居高不下,有的“养老城”甚至成为“养老空城”。位于长沙赤马湖畔的赤马湖养老山庄是一个耗资3000万投资的养老项目,占地210亩,养老床位300张。记者此前来到该养老项目看到,这里环境优美,空气宜人,老年人阅览室、网络聊天室、康复医疗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然而自2012年3月开业至今,没有一个老人入住,只能暂时靠接受旅游团体和公司培训来维持经营。尽管如此,投资方仍决定增资至4.5亿,将床位规模扩展到3000张。这家公司的负责人表示,目前只打算投入,以迎接养老产业高峰期的到来。
政企利益“勾兑”后轻松获利上亿
记者调研发现,在资本逐利冲动下,不少养老地产项目盲目走高端化、大型化模式,但因后期服务、整体配套跟不上,“养老空城”开始一些城市相继显现,凸显出政府相关政策存在短板。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