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叫停货基协存特权 要求提前支取罚息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6-27 10:09:00

在监管层多次吹风后,货基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的特权,终于被实质叫停。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家金融机构了解到,商业银行多次收到来自央行的窗口指导要求执行提前支取罚息。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多方了解,目前,商业银行在和货币基金做协议存款的时候,需要签订两率不等协议存款。这就意味着,货币基金提前支取将面临着罚息。

特权不再

“最近在和商业银行做协议存款的时候,商业银行已要求签订两率不等协议存款”,北京某货币基金经理如是告诉记者。

此前,货币基金和商业银行签订的协议存款都遵循“两率一致”,即基金公司从银行提前支取协议存款,却仍享受约定的利率水平。

这一特殊的利率优惠一般作为“补充条款”呈现在货基与银行协议中,并获得证监会和银监会认可,相关利率损失由银行承担。

然而,宝宝类产品带动货基规模一路扩张至1.92万亿,这使监管层对货基有了新的监管措施。

3月24日,央行谈到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中强调要公平竞争,不允许存在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仍按原约定期限利率计息或标准收费等不合理的合同条款。

“央行的决定对商业银行有着很强烈的指导意义,3月央行曾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不允许提前支取不罚息,后来央行专门就此问题和商业银行一起开过会,又有数次窗口指导,明确指出商业银行不要再签可提前支取却不罚息的存款协议。”上述北京某货币基金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

亦有基金界人士分析,货基协存提前支取不罚息,这其实是和央行的导向是不一致的。央行明确表示不要搞资金自我循环,基金和商业银行做的协议存款即同业存款,这其实就是资金的自我循环。

上述北京货币基金经理同时告诉记者,今年资金面不如去年紧张,银行对于存款的需求程度也不如去年,手握大笔资金的货币基金的话语权也相对下滑,所以商业银行也乘机提出了要按照央行的规定的提前支取要罚息的规定。

“所谓提前支取罚息,是指比如一个月协议存款,如果提前支取了,那就按照活期存款的利息支付。但也有些商业银行并非按照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只是罚利息,但具体罚多少可以和商业银行探讨的,这其实就是市场行为了。”深圳某货币基金经理透露。

另外一位上海货币基金经理则告诉记者,近期在和商业银行的合作中,对方确实陆续提出了提前支取罚息。

“但我们公司历来提前支取罚息的现象非常少。只有类似于去年钱荒这种极端的情况,才会有提前支取的现象。在和商业银行合作的时候,基金公司和银行已经建立了一种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所以我们一般不接受提前支取罚息的协议存款。”上述基金经理如是表示。

他同时告诉记者,现在和50多家商业银行合作,协议存款是一对一的市场,合作银行越多即交易对手越多、覆盖的区域越广、资金量越多、越有议价能力。所以目前其签订的大部分都是两率一致的协议存款。

货基资产配置求变

提前支取不罚息特权的消失,将对货基的资产配置和收益率产生影响。

此前由于协存提前支取且不罚息,因此货币基金大多“重仓”协议存款,对接互联网平台的货币基金持有的协议存款更是高居80%~90%。

“货币基金诞生之初,基金公司和银行签订的是提前支取罚息的协议存款。因此当时监管规定是持有此类协存不能超过30%。后来提前支取不罚息被业内默许,证监会在2011年放开了30%上限。提前支取不罚息,可以视同活期存款,允许配置超过30%以上。现在特权消失,应该按何种比例配置监管层仍在讨论,市场还没有很明确的指引。”深圳某货币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上述货币基金经理同时表示,纵然监管层尚未公布正式标准,但目前提前支取不罚息的协议存款的利率已下降了,提前支取罚息,即使不是按照活期来执行,也要罚一定的利息。

此种境况下,货币基金投资协存意义不如以前,会减少对协议存款的配置。货币基金投资标的将不得不从协议存款转向债券资产,如国债、金融债等利率债以及短融和逆回购等短期品种。

长城证券分析师亦认为,一旦提前支取不罚息的协议存款比例受限,货基将重新考虑平衡流动性和收益率的需求,短融和CD存单均具有快速变现的流动性属性,而且利率水平也相对较高,或成为货币基金主要配置的资产品种。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央行叫停货基协存特权 要求提前支取罚息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6-27 10:09:00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多家金融机构了解到,商业银行多次收到来自央行的窗口指导要求执行提前支取罚息。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