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急撤取消限购文件 “松绑”遮遮掩掩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6-27 09:44:00

一份“呼政办发201410号”文件,在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官网上发布5天之后,终于被当地政府宣布撤回,如同当初的沈阳新政一样。不同的是,其理由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打印错误”。

昨天,呼和浩特市成为房地产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份《关于切实做好住房保障工作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令其成为今年第一个以“红头文件”形式明确取消限购的城市。然而,在媒体大量报道的关注下,这份文件最终“见光死”。地方政府“松绑”楼市的冲动此起彼伏,但至今未能突破“正式发文”的紧箍咒,如此看来,地方政府对“分类调控”边界的试探还将继续。

楼市库存惊人亟待松绑

在由呼和浩特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这份《意见》中,涉及取消限购的内容有:“取消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制度,居民购买商品住房(含二套住房)在办理签约、网签、纳税、贷款以及权属登记时,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产权登记部分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产权登记部分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不再对购房人的房屋套数进行查询······允许外来人口在市区购买成套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

文件甫一出台,立刻引起业内关注,呼市被视为全国第一个以官方文件形式明文对限购“松绑”的城市。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呼市公开、明文取消限购,胆子够大。

呼市高调取消限购的关键原因是,呼市楼市库存量惊人,已到了风声鹤唳的高危程度。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告诉记者,呼市总人口300万,其中城市人口仅200万,目前住宅可售库存高达12万套,而该市平均每月只成交1000套,按此速度目前的库存量至少需要10年才能去化。更令人担忧的是,呼市最近几年每年供应的住宅用地都数百万平方米,最近五年出让住宅用地合计2120万平方米,未来潜在供应至少还有12万套住宅。

“目前整体市场萧条,2014年一季度呼市仅成交1944套,而销供比则只有0.37。”张大伟表示,以呼市目前情况来看,仅仅放松限购影响不大。如果没有大规模信贷刺激,呼和浩特楼市将维持下调趋势,年内很可能出现大规模降价。

时机不甚恰当紧急撤回

正是这份涉及限购取消的文件,在下发仅5日后,于昨天下午突然被相关部门宣布无效。对于撤回原因,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文件有两个字打印错误,需要重新发布。至于具体是否执行上述文件,该人士表示不太清楚。至记者发稿时,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官网上仍未重新发布该文件。

截至目前,已经有宁波、无锡、杭州、天津、郑州、扬州、安徽、沈阳、广州、福建、呼和浩特等十余个省、市出台调控松绑政策。其中,间接或小幅松绑限购的城市暂时处于“安全区”,而像沈阳、呼和浩特这样基本取消限购的城市,则都遭遇了叫停的命运。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表示,今年上半年市场冷淡,部分城市房企销售压力以及地方财政压力都明显加大,地方政府大都按捺不住而出台“救市”政策。早期的地方政府大多以放松公积金贷款的方式,随后更多城市以降低准入门槛的方式进行限购“暗松绑”,比如近期广东、福建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放松限购。但是,沈阳、呼和浩特两个城市此时大范围、出明文放开限购,仍显得不合时宜。

“呼和浩特明确发文取消限购的做法一旦得到认可,将给政府"救市"起到榜样作用,有可能对整个市场预期产生重要影响。”链家市场部分析师张旭表示,尽管当前限购对市场的影响已经非常有限,年初也定调了分类调控,但在市场持续下滑的环境下,中央政府在是否对楼市施予刺激方面仍非常谨慎,上半年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利好出现。呼和浩特选在此时发文取消限购,显然时机非常不恰当。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呼市急撤取消限购文件 “松绑”遮遮掩掩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6-27 09:44:00
一份“呼政办发201410号”文件,在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官网上发布5天之后,终于被当地政府宣布撤回,如同当初的沈阳新政一样。不同的是,其理由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打印错误”。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