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取消楼市限购闹“乌龙”,发文宣布居民买房不再要求提供住房套数查询证明之后,相关文件又被收回。《央广财经评论》本期观点:“先发后收”不谨慎,伤害政府公信力。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取消限购"一日游"的"乌龙剧"再次上演。呼和浩特市政府相关部门发布文件宣布取消限购,从而成为正式发文确认取消限购的国内第一城。不过,露面没一会儿,这份文件就默默地从网站上消失了。更妙的是相关负责人的回应,这份政府文件有两个字打印错误,需要重新发布。直到现在,昨天发文的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的网站,也还没发布新版的文件。改两个字真有这么难吗?与呼市政府的纠结相对应的是,当地楼市已经异常严重的库存积压,可售面积正持续增加。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市住宅仅成交1944套,而销供比则只有0.37。这更突显了呼市政府救市之迫切。不仅是呼和浩特,目前,全国多地都面临房地产下行对地方经济所带来的冲击。也不仅是呼和浩特大摆乌龙,此前已经有多个城市被传出要取消限购,但最终都没有最终形成文件正式执行。楼市限购要不要取消?能不能取消?哪些地区可以取消?哪些地区不能取消?回答这样的问题也许真的比较复杂,有难度。一些地方政府也因此像羞答答的大姑娘,扭捏、纠结、欲罢还休。但无论如何,发布取消限购这样重大的消息,以"打错了两个字"之类的理由先发文后收回,不但不会促进当地楼市的健康发展,更再次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经济之声:前面我们说到,今年以来,限购取消风声越来越高,杭州、无锡、温州以及广东等地纷纷传出限购取消的信息,但都表现得犹抱琵琶半遮面,像呼和浩特这样直接取消二套房限购的城市并不多。或许是舆论压力巨大,这一通知在上网半天之后便夭折。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经济学者马光远说,面对天量库存和低迷的成交量,地方政府目前的心态非常微妙,像呼和浩特政府这样决定之后又称印错字的行为,对自身的公信力是很大的损害。
马光远:目前情况下,很多城市房地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库存。呼和浩特年初时候的库存已经达到1760万平,在全国高居第一。如果按照它6月初的销量,恐怕要消耗40多个亿。在这种情况下,限购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必要。因为房子太多了,一方面没有投资价值,另一方面如果别人买得多也不影响居住需求。所以,明确发了文,又撤回去说有两个字错误,这对整个政府的公信力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经济之声:中国有一句俗话,枪打出头鸟,这也是地方政府目前的心病根结所在。第一个取消限购,似乎就意味着要担上第一个救市的“罪名”,意味着又要抬高房价。那么,地方政府害怕的这杆枪是谁在举着?是中央政府?还是社会舆论?马光远分析,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在于自身。
马光远:目前地方政府在房地产问题上心态非常复杂。既想救,整个房地产投资也好、销售也好,整个市场的下滑对地方经济来讲影响非常大。但是又怕外界压力非常大,比如一旦取消限购之后,特别是如果是第一个取消限购的压力非常大,谁也不愿意承担要救市的罪名。
从中央层面来讲的话,不应该有太大的压力。因为政府工作报告里都已经很明确各个城市按照自己的情况分类进行调控,也就是已经把调控的权利已经下放给地方各个城市了。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的压力还是地方政府自身。而这种心态,就是不正常的出发点,事实上影响了它作为政策的中立者应该持有的客观的立场。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