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转型并非购物中心不可 需顾及客户需求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6-18 14:29:00

百货运营商求变并非一蹴而就,从百货到购物中心,他们需要迎接的不仅是盈利模式的转变,更是既有思维定势的打破。

2014年,百货的故事持续热闹。这边是部分百货继续关店,那边是一些百货调整战线,还有一些百货积极加大与线上电商的合作力度。经过2012、2013年两年的洗礼,百货业面临的市场局面更加复杂,对它的走向说一个非黑即白的判断不谨慎也不确切。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百货如果继续墨守成规,其竞争力将逐步被削弱,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次主力店的替代效应。

2007年之前,百货一直是大型Shopping Mall中主力店的优选对象,当时如果没有百货主力店进驻租赁3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面积,可能会使项目招商陷入困境。

2007年以后,次主力店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些品牌或店铺不仅具有设计特色或价格平易的优势,能够吸引大量人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平均租金支付能力亦高于百货,更进一步强化了业主选择其取代百货的意向。

第二,业主高租金回报的需求压力。

中国城市的土地价格在过往几年实现了数以倍计的增长,物业建筑及装修成本亦大幅提升,有效拉高了购物中心的投资预算,激发了投资商对租金收益的高预期。而百货公司的盈利能力决定了其相对不高的租金承受力。

第三,运营模式与消费者需求的冲突。

在中国目前现状下,各百货公司主要以“联营”的模式运作,其实质是由百货提供场地并统一管理,由品牌陈列销售货物,双方进行收益分成。此种模式下,百货销售的货品都是由品牌统一生产提供,各店之间难有差异,同质化现象较重。

第四,来自电商较为直接的冲击。

电子商务的出现似乎成为整个实体商业的公敌,更加方便、快捷、灵活的购物方式,且更具价格优势,逐渐挤占实体商业的市场份额。相较其他业态,因缺乏体验以及社交的沟通空间,纯粹是卖东西的百货所受冲击更为明显。

那么,接下来,百货何去何从?众多百货启动建设购物中心,这是否为最终归途?对此,我们认为,百货运营商求变并非一蹴而就,从百货到购物中心,他们需要迎接的不仅是盈利模式的转变,更是既有思维定势的打破。

首先,百货是“利用空间”的学问,百货运营商需注重对空间营造的思维;第二,在传统百货内,服装等业态占据较大比例,平效相对较高,而打造购物中心需用丰富业态营造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有意识主动接纳一些低租金业态;第三,百货运营商要对运营模式进行更新,即从通过商品组合和促销实现“进、销、结、存”,到通过业态的配置和租户的管理,实现持续吸引客流,继而推进租金升值。

在认识到转型面临挑战的同时,百货运营商也要对自身的优势进行衡量,要明确百货是个购物场所,如果百货公司要强行追求大而全,那么将无法发挥本身的特色优势,成为不伦不类的怪胎。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百货所做的尝试也值得借鉴。在以往的百货中,品牌是以“店中店”形式展现的。因此,百货对于消费者需求的传导是一个“二传手”的过程,它传到品牌,品牌再组织其店里的货去响应。这必然在时间的滞缓和消息的精准上出现问题。

百货业并非只有学习购物中心一条路可走。正视自己的短板和特长,更多的顾及客户变化中的需求,方可助推百货顺利地应变时代的需求。【来源:RET睿意德】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百货转型并非购物中心不可 需顾及客户需求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6-18 14:29:00
百货业并非只有学习购物中心一条路可走。正视自己的短板和特长,更多的顾及客户变化中的需求,方可助推百货顺利地应变时代的需求。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