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BIM论坛媒体采访(二)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5-26 16:11:00

记者:是这样的,我简单的问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存在着设计和施工的编制不一样,我也了解到香港也有香港建筑信息模拟的路线图,国外也有标准,设计施工出现设计施工无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标准编制的过程中怎样协调上下游关系。请问魏所长,9月1号要出台,包括香港、上海这些地方都在编制自己的地方标准,作为国家标准的牵头人,您怎样看待?

李刚:首先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我做了这么多年BIM,这两个模型是不同的模型,一个是为了设计,一个为了施工,但是信息可以转化过去,施工单位是需要做它自己的模型,包括业主需要做业主的模型,BIM属于涵盖所有的模型,所以基于这个点的想法,香港有很多不同的标准在推广出去,我的理解是这些标准是帮了我们客户理解,应用BIM的时候顺利流畅,还是要对它自己的企业制定所需要的一个模型,只是起到领导的作用。

记者:根据我的了解,尤其施工企业,他们是希望能从设计企业的模型获取到更多有用的信息,我们BIM推进最终的目标也是希望信息能够流通,我是这样理解的。

李刚:需要做自己的施工模型。

Nick Tune:您的问题关于施工方希望直接从设计模型里头去提取信息?

记者:理想的状态是我们这个信息从头到尾因为流通,现在很多施工方表示拿到设计方的模型,但对他们来讲没有用,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协调上下游的关系。

Nick Tune:第一个问题关于模型的质量问题,如果模型建的好的话对大家非常有利,施工方不会有头疼的问题了。但是实际上如您所说的并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要花费大量的资源来训练、培训这些人如何把这个模型做的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在芬兰有这样一个建膜的标准,在英国来说,因为本身是英国的代表,他们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除了这个标准之外没有做,就是建膜标准还没有真正的实施起来。这就联系到IFC了,如果说我们的设计师从刚开始采用IFC,以非常正确的方式进行设计,施工方对它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提取信息,根据它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然后去提取这些信息的话,可能会对这个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Rodd Perey:我认为这个问题,因为在不同的参与方对工程其实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你要建立共通都能理解的标准难度是很大的。这就要求在刚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有共通的语言,让不同参与方知道做什么,保持大家同步性。特别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工程,需要管理的数据更多了,要把他们标准化,规范起来有更大的难度。

Nick Tune:强调一下关于客户的使用标准,或者BIM执行计划,刚开始做的时候大家都应该参与进来,互相了解各方的需求才行,他们之前在做一个(英文)标准的事情的时候,就遇到这方面很多的问题,他们对对方并不完全知道他们的需求,他们设计出了这些模型,做了这些实践,但是结果对他们来说很多没有用。

Rodd Perey:再总结一下,所以说在工程开始大家都需要沟通需求,知道各方的期望是什么样子,这样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魏来:这个问题是非常尖锐的问题,这个就是交互,这个涉及到一个长期目标和一个短期办法的问题,我当然是希望理想状态下我们的BIM模型能够从上到下一直是不变化的,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求信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加入一些,某种程度上来讲无法实现,因为软件和技术的一些因素,实现不了有很多办法去变通。说实话可能从我观念来讲,即使是技术能够达到这一点,从我们人的需求来讲也不会这么做。比如我是建筑师,我在设计阶段的时候不会充分考虑施工阶段怎么样,更不会考虑运维阶段,我的专业也有限,另外这也不是我的利益。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来讲,编制标准的意义在于我们要以标准的形式去把整个过程过程考虑清楚,要求在前端的时候输入哪些数据,这样可以达到可以给他们使用。另外一个有第三方服务的公司或者人他们知道有哪些数据,他们更加关注于整个过程。但是话说回来,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话,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些变通的办法,交互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没有说强制性的要求你设计单位的模型一定能够传递到施工单位去,这里有一个前提,要求施工方面,或者不管谁,补充一个问题,从中国的交互标准来讲,不会分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而是模型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我们会要求模型的施工阶段,比如说你是重建的,我们会要求你有一个检测,检测就是说你重建的模型能够和设计院已经做好的设计阶段的模型有一个非常高度的数据吻合,这样才能认为你这个信息是传递下去的,是这样一个变通的办法。

记者:问魏所长一个问题,最近几年我们推行一个概念或者一种模式叫住宅产业化,这个是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推行的比较好了,指的遭企业一样造房子,您谈一谈住宅产业化的理解,BIM在这个当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魏来:又叫住宅工业化,之所以这样,特别是制造业统一起来,也就是多个行业共同协作,从技术上来讲像汽车一样造房子,以物品形式把住宅做起来。我们也在这个方面研究了很多,BIM有一个最大的盈利点,也在于它如何跟制造业连接,上海中心的幕墙由于建筑提醒因素,目前本身它就是一个装配,每一块幕墙都不一样,用BIM的技术,首先进行了建膜,然后传到了制造,进行技术的编码,整个这个过程一个是时间节省,一个是造价节省。我们讨论过装备式建造也好,还有一个关于装配的准确度问题,这个是大家很关心的。比如说我给一个住宅装配它的墙板,经常发现装完了以后不平,当然跟我们施工质量是有关系的,我们在想我们有一种办法以BIM的手段进行辅助的一些安装工程,和一些安装之后的检测,这是有办法的,采取一些GPS的定位手段,采取激光的定位,都是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这是一个热点。

记者:问一下魏所长,知道国外比咱们标准成熟一些,利用buildingSMART这个平台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是什么?

魏来:之所以跟标准院紧密结合一起,也是我们的重要需求,这个是住建部要求一定要跟国外的结合,buildingSMART是一个非常好的,也是最好的平台,我们通过buildingSMART平台跟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日本、芬兰、挪威,不要小看北欧的国家,BIM是最大的,很多国家都在借鉴他们的经验。另外还有一个想法,这也是住建部的想法能否把我们的一些编制思想融入到国际标准,因为BIM这个东西迟早是要ISO会发展出一套国际化的标准,我们现在英国正在做这个事情,它迟早会有国际标准来做,我们中国的标准有多大程度把我们的成果放到国际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下一个阶段分部的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通过buildingSMART这个平台,把我们中国的思想说出去,当然标准院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平台,本身是ISO的TC59的…,我们也跟ISO直接联系,然后把他们国外的思想再拿进来,BIM一定是国际化。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

记者:第一个问题问一下魏所长,刚才介绍自己身份的时候也有提到,标准院是唯一的技术指导单位,在这个平台供需对接的平台上,我们BIM将会以什么样的身份出现,怎么样服务开发商和服务于供应商?第二个问题问李总,您刚才提到房地产下行和BIM之间必然的联系,但是这样的下行会造成房地产业这样一个细化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非常新的事物在出现在这个行业当中,我们BIM会怎么去适应行业发展,来做到更完善的。

魏来:BIM还是新生事物,目前处于宣讲和初步的阶段,今天的论坛目的在于针对开发商进行一个BIM技术的宣传,这就是让从业的各方,包括供和需结合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包括什么呢?不仅仅说的是设计、施工、甲方,还部分制造业,包括产品,一定是包括产品的,还包括一些咨询,包括一些政府等等,这是一整套的系统。如果将来实现通过BIM这个平台,也许不仅仅是这个技术,通过大的平台,能够把制造业的问题拉入到整个建筑工程统筹的话,这是一个巨大的利益。在这一点上来讲,供和需都能够通过BIM结合在一起。比如一个甲方采购水龙头的时候,从设计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样,它会通过一些BIM的手段达到最后节能的模拟计算,这个还是相对比较准确的。所以这个跟厂家进行联系。

李刚:首先下行的时候,如果市场好的时候,错了可以接受,不影响我的品质,你买的汽车不会有重大的缺陷,但是房子有很多的缺陷,差的时候,香港叫退房,我们合同取消的一个借口,对客户来讲,以前不关注的问题,由于楼市下滑,变成关注点。这些关注点都会成为BIM的一个需求,很多需求出现了,我能做很多客制化精装修等等,很多一些想法会出现,坦白说这些想法基本上技术上没问题,重点的是可以接受不变,就继续维持现状。

Nick Tune:BIM它从本质上来说,它其实是一个过程,它是强调了不同用户之间的分享数据、信息,所以任何一个新的技术,或者是将来会产生的各个,如果能够促进帮助这个的话,都会是一个好的技术。我想对刚才一个论点进行评论,我非常高兴的看到,而且我本人也觉得非常称赞的一点,中国它不仅对BIM的发展有如此深刻的见解和如此认真的态度,而且还愿意把这个BIM的发展作为一个公开的方向与全世界分享,同时愿意吸收各国的知识和经验,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不仅对于自身发展有利,而且对于中国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别人,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今天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今天大家谈论的都是我们如何看到BIM有哪些好处和优点,这个在英国都是过去讨论的话题了,现在大家都已经接受是好的,大家更多讨论的是切实落实BIM的技术。我需要指出的一点,我觉得中国在认知BIM的方向发展非常快,明年我再来的时候,大家可能讨论的比英国更加深入的话题了。

Rodd Perey:我觉得BIM它其实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些我个人认为从我的从业经历来说可是触摸到它的表皮,从我的经历来说刚才谈到激光定位技术,还有包括及时准确的工程材料的供应,往大的方面说效率提高,成本减少,如何准确的定位安装的位置,这些东西,它能够达到这些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更多方方面面的成绩,不论从工程的成本,工程的进度,还有风险的管理方面,都有很多帮助。

魏来:最后说两句,我们今天主要面向地产BIM的宣讲,为什么他说还要讲BIM怎么好,我也想通过今天的论坛和在座的把BIM的效果向整个这个行业,特别我们的甲方们,地产商能够传播出去。最后我有两句话,第一个是我们主题,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第二句话是最好的甲方能够得到最好的建筑。谢谢。

主持人:感谢各位。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第三届中国BIM论坛媒体采访(二)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5-26 16:11:00
5月21日,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Building SMART中国分部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BIM论坛”如期举行,会议主题“全球信息化助力中国地产实践”,并邀请海内外知名业界专家参与、分享了BIM技术的应用,展望全球信息化前景。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