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房贷合计逾6万亿元 微利时代中小银行”另谋高就”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5-20 08:47:00

据《证券日报》,“对于国有大行来说,一方面他们本来就承担了政策上的‘任务’,另一方面,他们的资金成本对于中小银行来讲低得多,所以也有能力去大规模的做房贷业务”。

昔日商业银行相互争抢的房贷业务早已经盛世不在,一位股份制银行有关人士在谈到房贷业务萎缩时坦言,房贷业务如果像从前一样优惠10%-15%,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言。“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银行,资金成本比大行能高出很多,所以只能把有限的额度投入到像无抵押贷款和企业贷款这种利润比较高的业务上才可能赚钱。”

《证券日报》记者翻阅四大行的年报和工行、中行最新公布的相关数据发现,四大行去年个人住房贷款合计已经超过6万亿元,中小银行则仍停留在千亿元、百亿元量级上。

大行向左 小行向右

2013年年报数据显示,建行去年个人住房贷款增长22.99%至1.88万亿元,余额居市场第一,占比为21.89%。而2012年,房贷占比为20.35%。

农行2013年个人住房贷款1.29万亿元,较2012年年末增加2410.08亿元,增长22.9%。

工行和中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工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1.83万亿元,比年初新增加1272亿元。中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1.35万亿元,比2013年年末增加690亿元,在全部个人贷款新增中的占比达85%,同比大幅提升15个百分点。

对比国有大行动辄上万亿元的个人房贷规模,中小银行显然难以望其项背,一些银行还呈现业务逐渐收缩之势。

兴业银行2013年年报显示,该行去年个人住房及商用房贷款1850亿元,而2012年为1729亿元。兴业银行称,报告期内,公司主动调整优化个人贷款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个人住房及商用房贷款占比进一步下降,信用卡及其他贷款等个人业务得到较快发展。

民生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占比从2012年年底的5.15%降至去年中期的4.45%,去年年末进一步降至3.95%。民生银行曾经表示,“把有限的贷款额度优先用于小微企业,房贷规模相对不大”。

平安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占比也逐渐下滑:从2012年年底的9.76%降至去年中期的8.95%、去年年末的7.67%。

“利润率低”是多家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缩水的普遍理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个人房贷市场有着自身的优势,就是超低的不良贷款率。

“由于个人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目前的资产质量比对公贷款要好得多,所以部分商业银行更愿意去做这一部分贷款”,光大银行经济学家盛洪清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指出。

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工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0.27%,低于全部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中行最新消息也称,该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水平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年报显示,去年兴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0.21%。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部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蔡鉴昌在公开场合表示,在个人住房贷款方面,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不大”。

小银行“钱往高处流”

在流动性仍然并不算太宽松的今年,原本就资金成本较高的股份制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个人抵押贷款或者信用贷款,企业贷款、小微贷款这些利润率比较高的领域。

个人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是银行贷款中利率最高的业务,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各家银行的信用贷利率基本上在年化10%-20%之间,但是复合利率最高会达到年化30%-50%,其中包含账户管理费、资金服务费等。

小微贷款也是很多银行优先考虑的业务,一般来讲,利率在7.8%-12%,“但是如果没有可以变现的抵押物和担保,财务报表还不是很完整,那么利率很可能上浮200%,也就是基准利率的3倍”,业内人士表示。

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小企业部总经理胡伟荣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今年新增贷款额度中,兴业银行将专门划拨500亿元支持小微企业。目前,该行的小微信贷利率视企业的风险度在基准上浮30%左右,预计下半年小微贷款的利率随市场波动,实际利率或低于上半年。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定价权。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四大行房贷合计逾6万亿元 微利时代中小银行”另谋高就”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5-20 08:47:00
“对于国有大行来说,一方面他们本来就承担了政策上的‘任务’,另一方面,他们的资金成本对于中小银行来讲低得多,所以也有能力去大规模的做房贷业务”。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