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向房产 央企“跑马圈地”惹争议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5-08 09:26:00

据《中国产经新闻报》,2008年的4万亿都投向了哪里?

“主要是给了国企,特别是央企,央企压力也很大,拿到这么多钱怎么办呢?只能纷纷成立房地产企业。”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给出上述答案。

舆论一片沸腾,似乎找到这几年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的真凶。

虽然吴敬琏透露出的信息仍有待核实,比如4万亿中央企占比多少?又有多少投向房地产?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务正业”的央企越来越多了。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西南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认为,首先要客观看待这个问题,当年的4万亿是特殊时期出台的有点过激反应的措施,在这个背景后,央企不约而同地选择房地产具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为了保值增值,投向房地产是一种相对稳妥的选择。”

除了这个特定时点的特殊案例,其实越来越多的央企依托着雄厚的资本到全国各地各领域“跑马圈地”却是不争的事实。

经历了10年央企地王事件后,国资委曾对央企进行了排查,结果发现,除了主业为房地产的16家央企外,还有78家非房地产主业的央企也涉足地产业。

令人瞩目的是,早在10年前,限制央企膨胀的呼声就一直不断,央企的主管部门——国资委甚至还曾三令五申。

早在2004年,国资委刚刚成立的第二年,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就表示,为规范央企重大投资管理,国资委将分期公布中央企业的主业,主业公布后,企业的非主业投资将受到控制。

虽然之后国资委主要负责人一再重申此理念,但央企却如脱缰的马一再狂奔。迄今为止,距国资委明确下达“78家非房地产主业央企退房令”已有4年,但这78家非房产主业央企依然在缓慢退“房”过程中。

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士透露,一部分央企退出房企之后,目前78家非主业央企涉房主业的比重有所降低,但房地产主业央企涉房部分的业务比重却逐年上升,从房地产业务中盈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那么,央企一再扩张、“跑马圈地”的冲动来自于哪里?如何才能给央企套上缰绳?

王剑辉认为,这主要和目前我国对央企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有关。目前对央企的管理主要还是人事方面的行政管理,表面上看是管理,但事实上并没有达到管理的效果,反而成为阻挠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一些市委省委书记摇身一变变为某央企老总,但其实他并没有专业化的管理理念,这必然会造成企业的盲目扩张和主业不明等状况。

“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亟待改革,应该尽量避免行政领导人和央企领导人两者间的流动。”不过王剑辉表示,这也需要遏制央企的膨胀,央企太庞大的话,职业经理人难以驾驭,必然需要高级别的行政领导,这样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压制市场化的竞争。

除此之外,王剑辉认为,还和央企的考核机制有关。央企更重视的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增值、做大,具体有多少不良资产他们并不在意。就比如你交给他30个亿,在任期内增值到300亿就是他的业绩,至于有多少欠债就无人考核了。

任何企业都有逐利性,央企也一样,央企要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每年都有业绩考核,这是硬指标,央企负责人必须要通过业绩获得认可,这是最现实的。

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贺绍奇认为,这关系到央企进一步进行深化改革的问题,央企考核的思路和政策应该重新设计,仅仅考核盈利能力就如单纯以GDP来考核地方政府一样,央企考核指标要以它的效率以及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影响来综合考量。

国资委在2013年再次变革对央企负责人的考核机制。最新公布的考核标准深化了对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即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的权重提高至50%,利润总额指标权重下降为20%,同时取消了主营收入增长率指标,相应更换为总资产周转率。考核不达标的央企负责人,将根据考核分数扣减延期绩效薪金。

此外,王剑辉说,加强监管也是非常必要的。央企不管是否是上市公司,都要做到信息披露。因为严格来讲,央企、国企比上市公司更有义务披露经营现状,因为这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充分披露是第一步,从理论上具有这个需求,这也是市场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4万亿投向房产 央企“跑马圈地”惹争议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5-08 09:26:00
“主要是给了国企,特别是央企,央企压力也很大,拿到这么多钱怎么办呢?只能纷纷成立房地产企业。”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给出上述答案。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