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郑州老房子:明清老宅子藏身胡同深处无人问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4-29 10:29:00

郑州房产——地产中国郑州频道

    这座饱经沧桑的二层小楼摇摇欲坠,已成危房,没有人居住。

    这个工地所在的位置,就是李大钊郑州讲学遗址。新址将迁建别处。

      这是郑州晚报记者2010年初拍到的“夜校旧址”,现在已被拆除。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魏巍故里”,仅为街心广场的一道门、一座牌坊而已。

   上世纪,法国出版的一套河南古迹明信片,就有开元寺塔的影像。(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想象得到,一座明末清初的老宅子,就藏身于繁华的东大街胡同深处吗?您可知道,郑州的地标塔,除了二七塔,还曾经有一座唐代的开元寺塔吗?当您走过喧嚣的火车站,可曾注意到李大钊郑州讲学遗址如今已变身为一商业项目施工工地。

“郑州不仅需要像郑东新区这样现代化的CBD,也需要不同特色、不同历史、能够代表郑州本地建筑风格的老房子。这样郑州这座城市才有故事,才有内涵。”近日,郑州晚报记者走访了那些已经消失、行将消失的遗迹,看一看它们的遗址风貌,读一读它们的历史故事,近距离感受那段厚重的历史。

从中你也许能感受到,保留历史古建筑,就是保护一个城市的生命和未来。

李大钊郑州讲学遗址上要建大商场

从东三马路往里走约300米,一面蓝色铁皮围栏后面,挖掘机正在作业,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大坑呈现在眼前。“这里要建一座大商场,正在挖地基。”一位工作人员说。

这个工地,就是李大钊郑州讲学遗址。

其前身是湖北商业会馆,曾经热闹非凡

清末至民国年间,郑州地处交通枢纽,各地商贾云集,先后有10多座会馆建筑在郑州建成。1914年,湖北同乡同行商人开始酝酿捐资筹建湖北会馆。1915年,湖北会馆在南川街(后改叫乔家门)路东一条东西向大街上落成,人来人往比较热闹。同乡同行和旅居郑州的湖北人,为了不忘在会馆得到的好处,便把这条街叫三益街。

后来,商会取代了会馆。湖北会馆原址在1920年初被改为铁路扶轮小学。1921年冬,会馆后院的议事厅辟为铁路工人夜校,1922年李大钊曾两次到夜校讲课,由此留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足迹。

遗址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将迁建

1986年3月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把“三益街工人夜校旧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了解,李大钊讲学遗址已确定将会迁建。对于迁建原因,二七纪念馆馆长张晓兰告诉记者,由于原有房屋破损严重,迁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手续齐全,迁建地点在原址附近,原有房屋拆迁的东西都保存在专用仓库,新建时尽量使用。”张晓兰说,具体的迁建方案由管城区文物局负责,迁建完成后,二七纪念馆将会作为管理单位。

管城区文物局副局长李东说:“新址何时开建,还要看新址的拆迁情况,不能急,要慢慢来。”

胡同深处残存的明清古宅,据说是一姓魏的生意人所建

“河南绿色中原”古民居保护项目负责人彭保红前不久发微博说:魏巍故居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改造中被拆,但我们在魏巍故居处发现一座400年的二层楼,因年久失修,面临倒塌。希望相关部门尽快行动,保护魏巍故居最后一处老宅!

据介绍,这处老宅是志愿者们在保护“郑州最后一个四合院”——郭家大院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它位于东大街与管城街交叉口一个不起眼但曲径通幽的巷子里。记者据此线索开始探寻它的踪迹。

明清小楼隐身闹市深处,是魏巍家的老房子?

穿过几道狭窄的巷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饱经沧桑的二层小楼,青砖黑瓦,木梁花窗,二楼的木栏杆摇摇欲坠,整个小楼早已成了危房,没有人居住。据志愿者们初步判断,该楼房可能建于明末清初,很可能是著名作家魏巍魏家老宅残余的一部分。

民间文保志愿者金鑫对古建筑有一定研究,他说,这座建筑起码有200年以上的历史。附近居民也都说,这是魏家留下的一所老房子。

在距此不远的红旗广场游园内,有一座新建的仿明清砖石雕刻的门楼,长约6.6米,宽约5.32米。下部青石浮雕须弥座,上部墙身青砖丝缝筑,正面及背面墙身雕刻吉祥图案,顶部灰色筒板屋面,中部檐下施以斗拱,中间设一褐色对开木板门,门楣设计上为青石雕刻梁枋及垂柱挂落,正面雕刻“魏巍故里”。

背后右侧的碑刻中,郑州市文物局这样描述:“明万历年间,当朝大臣魏尚贤不满阉党专权,愤而辞官回乡,在郑州东街择地建宅,人称魏家大院。大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余亩,为三进七跨六胡同建筑群。主体建筑为砖木双层结构,前有过街牌楼、后有私家花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布局严谨,搭联有序,为北方民居建筑之经典。大院历经400余年,20世纪90年代在旧城改造中被拆。”

魏家大院,也是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魏巍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如碑文中所述,那所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大院,在旧城改造中已经全部被拆。那现存的这座二层小楼,与魏家大院究竟有没有关系?它是不是魏家大院残留的一小部分?

魏家后人:与魏巍故里没有关系

魏巍的后人基本都迁居北京,为了验证志愿者们的发现是否属实,记者昨日联系到在郑州的魏巍的侄子魏瑞明。魏瑞明来到现场,看了老宅之后说:“这确实是个明清建筑,但我可以确定,它不是我们魏家大院的一部分,不在当时的院落之内。”

据在此居住多年的邻居说,这所大宅子是明末清初,一位在东大街做染坊生意的姓魏的商人所建,质量很好,前几年还有人租住,近几年一直空着,房子的主人现在何处,无人知晓。“这几年,文物部门的人也来了几次。”

这所古宅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是历史变迁的一个印证。如果无人问津,它的命运,要么是自然坍塌,要么是被无情拆毁。

魏巍在《寄故乡》一文中,这样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尽管他乡的水更甜,山更青,他乡的少女更多情,他乡的花草湖光更温柔,然而,人仍然是爱他的故乡的……”而现在,人们所能看到的所谓“魏巍故里”,仅是一道门、一座牌坊而已。一些真实存在的老建筑也朝不保夕。

郑州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郑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郑东军认为,老建筑很多都是风雨飘摇,缺乏维护,岌岌可危。如果文物申报、评定的程序能够加快,及时给这些老建筑一个名分,无论是对责任主体的保护积极性还是对制约动迁,都有积极意义。

开元寺塔曾是明清“郑州八景”的第一景

郑州曾经有一座唐代的开元寺塔,高52.7米,13级,8棱,二七塔比它只高出10米。话说开元寺塔,可谓大名鼎鼎。它是明清“郑州八景”的第一景,历史上素有“古塔晴云”之称。每届晴日,遥望蓝天,浮云掠塔而过,形成奇妙景色,引得不少墨客骚人的吟咏赞誉。清知州张钺诗曰:“擎天一柱映斜日,高造浮屠上入云。伊孰当年藏舍利,烟岚雨后色平分。”

可惜的是,它在二七广场原木塔建成的前7年倒塌了。

开元寺塔大名鼎鼎,上过法国人的明信片

还有不少史学家认为,能代表古代郑州建筑的是一楼一塔,楼是夕阳楼,塔就是唐代建的开元寺塔。上世纪,法国出版的一套河南古迹明信片中就有开元寺塔的影像。

寻访开元寺塔并不难。在郑州东大街旁有一条小路名叫塔湾路,有二三百米长。老郑州人称此地为塔湾,就与开元寺塔有关,该名从古沿用至今。

据说,开元寺塔遗迹位于第一人民医院,而塔基就在门诊楼东头。1974年,开元寺塔的地宫被扒开,宫里全是水,水抽干后现出一石棺,还有力士、武士石像等。如今,这些文物在郑州博物馆保存。出土的四个金刚力士,或执剑,或执杵,或安静站立,或大声呼吼,展现了北宋初年的石刻艺术水平。

开元寺塔难觅踪影,遗址上已建成医院,专家建议重建宝塔成城市一大景观

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建开元寺,面积约有540亩。寺内有一古塔名叫舍利塔。塔高50多米,为八角13层楼阁式建筑。原先,开元寺塔每层均有棚板和木梯,人可盘旋登塔观景。塔座面南开有两扇铁门,内供有石雕佛像,塔顶层有藏经楼,有僧住守,八面轩窗,昼则四外风景尽收眼底,夜则灯火远耀,十里可见。

1851年,太平军在开元寺和清军鏖战,清军烧掉了塔内的木梯,塔遂成一空筒。清同治年间再次重修。

据说到清光绪年间,塔已是无顶之塔了。开元寺塔失塔尖后降为十一级,诗称“断塔”。有这样一个传说:月里嫦娥有次遨游太空,被舍利塔尖挂住绣裙,一怒之下,她一巴掌将塔尖击落,掉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了……不过,原阳县黄河岸边确有一座小塔,酷似开元寺塔尖,但这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

1944年春,日寇进攻郑州时,把开元寺塔炸掉了一半。在塔内躲避战火的30多位民众也同时罹难。从此,开元寺塔变成一片废墟,并逐渐在郑州消失。另有一传说,塔毁的当天晚上,日军炸塔的两架飞机坠入黄河。

1947年,以东大街开元寺为址,建立了河南省立郑州医院。7年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建于此。1977年塔基填土、封实,从此塔迹完全消失。

如今,不少专家建议,好多城市都重建了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塔或楼,形成一大景观,比如黄鹤楼、雷峰塔、杜甫草堂等,对城市形象和旅游很有意义,郑州也应当重建抗日战争时失去的这座宝塔。

(来源:郑州晚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关注郑州老房子:明清老宅子藏身胡同深处无人问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4-29 10:29:00
您可想象得到,一座明末清初的老宅子,就藏身于繁华的东大街胡同深处吗?您可知道,郑州的地标塔,除了二七塔,还曾经有一座唐代的开元寺塔吗?当您走过喧嚣的火车站,可曾注意到李大钊郑州讲学遗址如今已变身为一商业项目施工工地。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