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地还是抢人才?万达成商业地产的黄埔军校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4-22 08:42:00

这家从住宅转向商业的地产公司最初不看万达,但从去年开始向猎头指名要万达的人。因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际演练,龙湖开始觉得自己的节点控制是短板,它需要有人懂得控制整个项目,并尽可能缩减时间成本和资金使用成本。

马珺对这一点很有体会,他参与了万达18个月节点控制规则体系的制定。

招商是计划管控中很关键的一步,“到点必须交作业,集团的决定不能有改变,每个节点,什么时候意向到多少,什么时候合同完成多少,什么时候商户进场多少,开业必须100%满铺开业,没有丝毫余地。”

万达的项目拿地4个月之后必须开工,再过4个月住宅项目开盘,以回笼资金、缓解拿地贷款资金压力,而在第18个月必须达到商业店面全部开业。每个项目的招商周期实际上只有6至8个月,这充分考验着万达招商团队的能力。

沈阳、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是目前地产商们最青睐的城市。以武汉汉街上的万达广场为例,这是万达万科、中海和华润等对手手上抢来的,它的快决定了这一单——因为刨去当地政府完成拆迁和楚河开挖等基建的时间,这个项目“必须赶在辛亥百年的庆典时间”前完成,留给开发商的时间只有8个月。

万达为每个节点设置考核,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开业时甚至要亲临现场检查。一位高管对《第一财经周刊》描述了郑州太原路上一个项目开业时的紧张场面,星巴克因为需要统一装修风格,在离开业还有两天的时候还只铺了一条地砖,万达的人只好找到仿制地砖,并从方圆200公里内的星巴克店借齐桌椅、餐具和机器,“演戏也要演出来”。

万达的项目模式不是什么秘密,王健林甚至为之专门出版了一套书籍。在许多万达人看来,这种流水线模式对于扩张时期的公司而言,能够有效避免资金闲置,从而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些人才的创新能力——至少,他们无法在这些长得一模一样的项目上达到郝继霖式的声望。

随着大量挖角,万达的人员流动频繁。

“有个笑话说,在万达待半年以上的就是‘老万达’了,因为发现你有完不成的苗头你就要下课了,要求非常严。”马珺说,“满铺开业很重要,哪怕品牌组合不完美。满铺培育期大大缩短,后面要做的就是调整,这是万达成功法则中最重要的一条。”

万达走出去的人,执行力很强,对于那些刚起步的公司来说在制定系统化的流程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走下坡路的人可能要占到85%以上。”上述前万达管理层说。

万达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它的体系建立起来的,不是哪个人可以左右的,我们只是流水线上的小工头。”他说。他们这批2011年到2012年进入万达的人,现在只有两三个还没离开,其他几乎全部换了一拨。

万达目前已经进入60多个城市,拥有85座万达广场,每年有20多个项目等待开业,对人的需求仍然旺盛,一个项目包括商场、大歌星、电玩和酒店,通常需要几百个人,还不包括开业前的重要时期。

现在中国排名前80的猎头公司都在跟万达合作。这家公司每年花在猎头公司上的费用就有上亿元,而这些猎头首先会将那些百货体系“全部掀个底朝天”。万达甚至还设定了一个制度,老员工走了又回的,只要离开公司是在两年内,回来还是原薪原职。

问题在于,那些想快速复制万达的公司,并没有谁真正获得成功。例如永泰在挖了许多万达人之后,没能留住人,也没能取得效果。

万达的速度确实很快,但老实说它们的精度,或者看它商业开出来之后的运营情况的话,并不是业界的标杆。”余璞说,“客户的反馈就是让它们赶一个项目,或者在一定目标下做一件事情是可以的,但是真正的运营方面,比如如何把商业做好做强,相较于其他的竞争对手,它们的思路或者创造性会比较差。”

在圈地阶段,万达模式显然很适合,但假如未来综合体开始拼自持增值和运营,万达的人才结构就需要做出调整。

另外一名前万达管理层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万达广场的销售足够回本,所以万达对商场的经营并不够重视。”他举了个例子,万达广场通常首年能收回的租金只有3000万元至5000万元,而西单大悦城11万平方米的项目当时的首年收租是3.7亿元。

这种变化在万达内部其实也有所体现,“以前招商是公司的龙头,运营看我们眼红,但现在不一样了,它们会想到运营去,因为它们开始觉得运营才是根本。”这名前管理层说。

“目前中国仍然是跑马圈地的时代,圈住了就是赚的,标准成了重点,但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公司长久发展的条件,”张家鹏说,“在大家没有粮食吃的时候,总部出一个馒头标准全中国做就好了,但当客户挑剔到需要吃蛋糕,而且需要不同口味的时候,这么做就有问题了。但现在商业地产仍然不是一个充分供应的市场。”

一些好的迹象也在显现。一些公司在找人时有了一些变化,开始趋于理性,这也代表着未来商业地产将进入一个比拼运营能力的阶段,也意味着会有大量地产公司在泡沫中死亡。

“一方面很多开发商已经过了前期投资热潮的那段时间,它们需要看找来的这些人进入运营时的状态,要看他们能帮公司获得什么样的利益,要看长期的回报率,要看这个人的能力。”余璞说。

周建成2012年离开易居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亲身到一线,并在宝龙地产负责投资拿地,1年多后又去了月星集团投资管理中心担任副总经理。

他认为:“追求标准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是作品的时代。商业地产过剩其实是有效供给不足,大量的标准化购物中心,没有任何特点的购物中心是过剩的。中低端的标准化产品一定是被冲击的重点。”

马珺在去年年底因为家庭原因离开了万达,最终加入了总部位于上海的宝龙,担任招商中心总经理。对他来说,在正在试图加速的宝龙一年即使做6到8个项目,工作量也只是以前在万达一半的量。

现在他每个星期还是会接到多个猎头的电话,比去年更加频繁。而现在他的职责更重,觉得最缺的还是能“执行到位”的人。

郝继霖也不断受到猎头公司的骚扰,甚至还有些老板亲自到深圳见他。尽管他做过的项目数量不多,但一个特色鲜明的广州太古汇项目足以让别人记住他。

他现在也开始在新公司培养人才,“不是以利润为目标,而是以价值为目标。”

这跟他在太古十多年的经历分不开。当初太古为了进军内地,在2000年左右开始聘用一些内地和香港的毕业生作为培训生,制定了一个3年计划,让他们在太古地产不同的部门轮流学习。这3年完全不讲究回报而是视做投入,最后挑选其中优秀的在内地工作至少1年。

当时第一届的一个培训生后来一直跟随郝继霖做广州太古汇的项目,现在则成为了太古在成都的项目的高层。包括那时候从香港派来支援当地项目的人,郝继霖都会找到一个本地人成为他的副手,到后来他们许多都成为了项目的主力。而他现在也在尝试把这些东西在深业置地里运用起来。

“现在回头来看,我觉得自己的决定没有错。”他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可以有10年的时间去真正摸清一个商业地产项目。对于那些更年轻的商业地产人来说,他们可能没法拥有那么多的时间。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郑浩榕 沈从乐 何丹丹)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抢地还是抢人才?万达成商业地产的黄埔军校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4-22 08:42:00
这也造成了一个局面,在这个新兴行业,顶尖人才足以决定一个商业地产项目的成败,但他们稀少而“便宜”,所以就成为了竞争中最重要的变量。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