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楼市冰火两重天被指“政府的手放错了地方”
这样的观点也适用于楼市。按说,楼市存在一个库兹涅茨楼市周期。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兹认为,15—25年不等楼市就会经历一个复苏、繁荣、危机、萧条期。问题是,在我们身边的诸多楼市现象,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80㎡以下小户型住宅商品房”要停止建设,三亚城乡规划委员会这一规定,在三亚房地产市场以及互联网上掀起一番巨浪。业内认为,此举有政府动用行政手段“越权”插手市场经济的嫌疑。
保定楼市也一样,我们《天下财经》批评:恐怕正是当地政府的手放错了地方,才导致保定楼市上一段时间的疯狂买卖和清明期间的意外冷清。
浙江奉化政府拒绝为居民塌楼遗留财物提供补偿
目前在浙江奉化上演的“周期怪圈”显得更惊心动魄。浙江奉化最近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突然粉碎性倒塌,共造成1死6伤。人们一盘点,近年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建设的楼房可是频频出事。
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有人担忧,这些良莠不齐的建筑正进入“质量报复周期”,实在让人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数据显示,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新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而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
《北京青年报》质问:奉化塌楼事件的损失谁来“埋单”? 原来,浙江奉化塌楼事件发生后,陆续有消息爆出,坍塌居民楼的开发商和施工方都已经很难找到。
光明网指出:“质量报复周期”是一个很准确的说法,但这个报复不能报复到平民头上。文章建议,“强制验楼计划”必须立马实施,八九十年代的快餐式楼房必须进行检验,否则,这种快餐楼会成为今天的灾难楼,时不待人啊。
姚锡舟:亏本14万两银子建造“良心工程”
此时,我想起一个人来,姚锡舟,当年建造中山陵园的人。由于中山陵建在海拔158米的高坡上,不仅建筑材料运输困难,仅运水上山,每天就要动用200多个民工。就在当时一无道路、二无机械运输设备的条件下,他生生在紫金山上建造出那样巨大的一座陵墓。一般商人承包工程,只恨赚得少,他却怕赚得多,最后一期工程结束,自己倒亏本14万两银子。对此,姚锡舟说:“国父坟再蚀本也要做,质量上绝对保证。”
老马感慨:决定建筑质量的要素固然需要技术和资金,但是,良心和责任心,同样不可或缺,是更重要的保障。
(来源:中国广播网)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房企早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