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掘金大数据时代 传统零售商微信抢粉丝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2-20 08:09:00

14日,王府井百货高调宣布与腾讯合作,在微信平台商户功能和微信支付上开展具体合作,随着微信功能完善及用户数渐增,越来越多的商家投入其中。目前,正佳广场、天河城、百信广场、荔园新天地等购物中心,广百百货、摩登百货等百货都已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还有像商业物业运营商海印集团,在打造“海印生活圈”的同时不忘使用公众账号。商家期待依托低成本实现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兴商业模式的过渡。

服务号将会员卡解放出来

随着功能的逐步完善,微信将公众账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其中服务号因拥有“会员卡”功能成为商家精准营销及掘金大数据的有利工具,在众多商家的微信号内,“会员卡”选项都被设定在自定义菜单显眼位置。就在上周五,凑着元宵节与情人节的热闹,百信广场微信服务号正式上线,推广3天后,招徕到6000位会员。百信广场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提到,“以前我们只有订阅号做资讯推送,像一个宣传窗口,拥有20000订阅者,而服务号功能更多,比如有电子会员卡,我们因此取消了实体会员卡。”

依托微信平台建立起为商家营销与支付服务的第三方公司有米派CEO林文毅表示,公司为商家提供的微店服务在刚开始时有七成以上是订阅号,目前已全部转变成服务号,“订阅号仅是宣传的功能,而服务号更贴近商家需要的产品销售与会员服务,微信平台提供给服务号的功能近一半是订阅号是没有的,比如LBS。”

毫无疑问,微信公众账号成为商家在新媒体领域的宠儿。去年11月,微信产品部副总经理张颖提到,微信在中国内外的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2.7亿人,其中公众账号数超过200万个,每天能保持约8000个的增长速度。

对此,中信建投经济咨询行业研究总监周锐分析,公众账号提供的会员体系与传统的会员体系相比较,具有会员招募速度快、节约制卡成本、品牌传播成本低效率高、群发信息免费等优势;但目前仍存在使用率与会员忠诚度较低等问题有待解决。

精准推送利于维护消费群

目前,商场公众账号的推送内容以活动和优惠为主,订阅号更偏向于资讯的传递,而服务号更愿意与会员们进行互动体验。同时拥有订阅号和服务号的百信广场分析,“关注订阅号的消费者更广泛,所以我们会定期推送优惠资讯,吸引消费者前来;服务号是已有的会员体系,会更多关注活动,并参与互动。”

最早涉足该领域,并且是微信在广州第一家合作零售企业的正佳广场则拥有一个具备服务号功能的订阅号,自2012年9月上线至今,已拥有20万稳定的粉丝,“每天推送信息会导致粉丝流失率增加,但转为服务号后只能一个月推送一次,又不够灵活。”负责运营该公众账号的团队负责人宋先生提到,“所以我们保留了可以每天推送的功能,但团队会将推送频率控制在每周3次至4次。”他认为,公众账号能以推送信息吸引到消费者的原因在于,“消息推送是商家与消费者沟通最直接的桥梁。”更有业内人士提到,实操中发现,活动与折扣信息推送有利于增加粉丝。

但无论是服务号还是订阅号,对商场而言能将讯息即时并且针对性地传达给自己的受众,这便是价值所在。因此,商家愿意花费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资金投入公众账号的建设,甚至催生出专职运营公众账号的团队。“微信成为新媒体营销的主力,今年的所有活动都会结合到微信公众账号,占到新媒体渠道的七成。”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周锐提到,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分析模块显示,目前文章一般打开率在25%以上,原文链接点击率5%左右,分享转发基本在3000以上,日均后台互动人数在1000人以上,消息数3000以上,是实现精准营销的最佳平台,但商家若长期推送广告信息,会引起粉丝反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被取消关注。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低成本掘金大数据时代 传统零售商微信抢粉丝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2-20 08:09:00
14日,王府井百货高调宣布与腾讯合作,在微信平台商户功能和微信支付上开展具体合作,随着微信功能完善及用户数渐增,越来越多的商家投入其中。目前,正佳广场、天河城、百信广场、荔园新天地等购物中心,广百百货、摩登百货等百货都已拥有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还有像商业物业运营商海印集团,在打造“海印生活圈”的同时不忘使用公众账号。商家期待依托低成本实现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兴商业模式的过渡。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