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酝酿出台节约集约用地“26条”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2-17 11:05:00

用绿树修补坑坑洼洼的“创面”,让庄稼取代矿山……合肥市选取肥东、巢湖两地作为试点,集中开展矿山修复,为废弃矿山披上绿衣。近日,应合肥市委政 研室邀请,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高国忠作了一场题为《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的专题报告。高国忠透露,今年合肥用地将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并酝酿出台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26条”。

肥东、巢湖两地矿山披绿装

开发后的矿山,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不仅形象不佳,还影响环境。在肥东、巢湖两地,一场矿山修复工程正在集中开展。“通过修复变成梯田,种植绿树和粮食,今年就可以看到效果。”高国忠说。

从2012年开始,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上,就不断有关于矿山治理工程的项目被公开挂出招标。记者搜索发现,从肥东县火龙山矿山,到环巢湖昂集山再到刘杨白云矿治理区、鹰子山治理区,一批大型废弃矿区都在近两年开始进行集中整治。

高国忠表示,合肥市已经在肥东、巢湖开展试点,将废弃矿山披上绿衣,而这个经验未来还将在其他县区逐步推广,现有破损山体及工矿废弃地应逐一修复。

“现在合肥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会严格实施规划控制和用途管制,对于城市中自然山水会加强保护,农村建设要慎砍树、禁挖山、不填塘。”高国忠表示,合肥市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保护好有限的湿地资源和岸线资源,而沿湖和山区建设要顺应自然、依山顺势,不得劈山平壑。

合肥特色“一张图”成用地“北斗星”

合肥曾于2008年获批成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也是唯一的试点市。

“在 节约集约用地上,合肥有很多创新举措,比方说,我们将‘压规模’、‘提质量’、‘提速度’作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着力点。”高国忠介绍说,“从用地结构分 析,合肥市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社会事业用地占到总量的80%,只要该三类用地规模降下来,就能以最少的土地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节约集约用地目标就 能实现。”

“我们还建立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合肥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全部内容都实现了三维立体数字化展现。”高国忠介绍说,合肥市以土 地管理应用示范系统为依托,以“卫片”为底图,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路网后,标注征地、供地、供后监管、登记、执法等用地信息,形成了合肥特色 的“一张图”。“就像用地的‘北斗星’,只要拿着这张图,每一宗地的位置、用途、面积、权属都一目了然,如何科学用地也自然有了依据。”

此 外,自2011年起,合肥市政府将各县(市)、区、开发区的节约集约用地情况和土地管理情况纳入政府经济目标任务考核体系,由市政府督查和目标办实行年度 考核,并和奖惩挂钩,历史性的将考核分值提高到5分。同时,市政府还要求招商引资年度考核中,由国土部门就节约集约用地行使“一票否决权”。

合肥将就节约集约用地出台意见

去 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二十条要求。高国忠分析,在这份《意见》中针对土地节约集约利 用提出了一些新意见。包括鼓励提高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水平,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建立完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充分发挥土地使用税的杠杆 调节作用,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

值得关注的是,合肥市今年也将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出新政,把存量地用 好用活,不造成浪费。“我们已经草拟了《关于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将在提交市土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后颁布执行。”高国忠表示,该《意 见》包括26项条款,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合肥市土地管理工作的主要抓手。“合肥在以往创新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挖掘空间、盘活存量、用活增量’的 总体思路,继续创新、突破。”

(来源:江淮晨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合肥酝酿出台节约集约用地“26条”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2-17 11:05:00
用绿树修补坑坑洼洼的“创面”,让庄稼取代矿山……合肥市选取肥东、巢湖两地作为试点,集中开展矿山修复,为废弃矿山披上绿衣。近日,应合肥市委政 研室邀请,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高国忠作了一场题为《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的专题报告。高国忠透露,今年合肥用地将在盘活存量上下功夫,并酝酿出台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26条”。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