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社区太古地产:拒绝跟随万达等房企进军电商

来源:地产中国网 2014-02-17 08:26:00

2011年是电商冲击零售商的元年。经过三年的发展,国内网络购物总量已经接近2万亿。在这三年时间里,电商的迅猛发展把马云送上了神坛,而商业地产的扩张,则成就了中国首富王健林

但两列高速运行的火车争相运载的其实是同一批人群。电商冲击让越来越多的商场沦为“试衣间”,压力之下的零售品牌也不再轻易进驻购物中心之内。

营造体验式购物环境,加强运营团队已成为行内共识。他们的商场往往拥有更好的地理位置,国际一流的建筑设计,同样的品牌租户,高薪挖角过来的人才……国内“土豪”们几乎全盘复制了港企甚至欧美的购物中心模式,但效果并不明显,已经赴港上市或是推出REITs的商业地产商们,纷纷遭到破发或徘徊在极低的市盈率。

到底要学些什么?没人清楚,但三里屯太古里给出了一个关键词:淡定。

一直以来,太古地产被认为是一个节奏太慢、不温不火的讲述者。在中国内地,太古总计拥有85万平方米物业投资组合。如果不计其与远洋地产合作的项目,三里屯太古里已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广州太古汇被誉为“十年磨一剑”,而2006年购入的上海大中里项目预计要到2016年开盘,也耗了十年之功。

2011年,三里屯Village第一批租户三年租约到期,续租率仅为10%。这是太古地产主动调整的结果,决策层已决定要去遴选“真正被认可的国际品牌”。

太古目标消费群体被称为“小资”,其特点是对文化和时尚有更高品位与追求,在经济能力上却与中等收入人群有距离。轻奢品与快时尚品牌是他们的主要消费目标,和普通大众对折扣较为敏感相比,小资们更偏爱独特设计和体验。

太古地产重新对三里屯南区进行定位。除了自己合作过的品牌商之外,他们要求第三方服务公司向其推荐风格独特,线上线下定位明确的租户。2011年、2012年两年时间中,至少有60家新租户被引入其中,占比整个南区项目原有租户数量的46%。更大投入是对动线和建筑进行改造和调整,这花掉太古地产5亿港元。

2013年5月,三里屯Village正式更名为“三里屯太古里”,这已是它运营第六年。而在国内,他们愿意接受购物中心的培育期往往是2-3年,这其中也包括太古合作方远洋地产。

太古集团董事层为何愿意接受这样长的一个周期?太古地产中国区行政总裁白德利认为,“要知道,我们最古老的股东施怀雅,已经快200岁了。”白德利如此回答。我想他的意思是,老人总是更富有耐心。而施怀雅家族的哲学理念是,追求事物长期价值,这同时也是整个太古集团的价值标准。

“我想,他们还想再继续200年。”白德利告诉本刊,这个故事在中国会更加跌宕起伏。但他表示,太古地产绝不会复制所谓的模式,复制的只有理念。

约翰·施怀雅(John Swire)是太古集团创始人。这位靠贸易起家的商人,在亚洲的生意其实源起于上海。从1881年开始,太古在当时荒芜的港岛鲗鱼涌区域建立起当时香港最庞大的工业区,设立太古船坞、太古糖厂以及汽水厂。这是一个不相信“商者无域”的公司,他们不进入任何投资领域,“我们只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太古地产主席白纪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他不认为整个太古集团具有Facebook这样公司的基因。

太古的基因是什么?需要沿着施怀雅家族的轨迹来到香港。虽然在香港有着40余年发展历史,但太古地产所拥有的物业投资组合不过134万平米,最核心的物业为港岛东和太古广场。

人们可以从地铁“太古”站直接到达太古城购物中心,通过行人天桥,便可直达太古坊商务办公区。

围绕太古城中心,共有十二幢甲级写字楼以及三座科技中心,所有办公楼之间都由设有空调的、落地玻璃幕墙的行人道贯穿。私人住宅、购物中心、休闲式酒店与办公楼共同构成了占地82万平米的香港最大商业园区。

在项目发展之初,太古地产最关注的是项目连接度和建筑群规划设计。这既包括项目与地铁、公交对接程度,也包括项目之间的连接度。同时,建筑比例也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其功能也要多样化。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慢社区太古地产:拒绝跟随万达等房企进军电商
来源:地产中国网2014-02-17 08:26:00
一直以来,太古地产被认为是一个节奏太慢、不温不火的讲述者。在中国内地,太古总计拥有85万平方米物业投资组合。如果不计其与远洋地产合作的项目,三里屯太古里已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广州太古汇被誉为“十年磨一剑”,而2006年购入的上海大中里项目预计要到2016年开盘,也耗了十年之功。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