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村的探索与困惑:土地流转模式路在何方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1-24 08:59:00

此外,建设村通过投资方式,将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也值得商榷。农民合作社大多为小规模的经济组织,试图要解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显然不具有明显优势。而已经有个别地方能够注册联社,把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起来,整合品牌、统一营销。

据记者了解,农旺合作社与其宣传的旗下各个产业组织的关系,实则通过另一种渠道实现联合。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沙场、水电站与农旺合作社在法律上只是投资对象与投资者的关系。因农旺合作社与上述机构法人存在重合,故对外统称沙场等为合作社旗下产业。

资本下乡VS内置金融

何为土地流转的最佳 “途径”?国内多地早已展开了一些自发性的探索与实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梳理发现,从目前国内土地流转的探索实践来看,主要包括“内生式”和“外部资本撬动”两大类。

早在数年前就已经在探索的益阳模式,就充分借助了资本的力量。

公开信息显示,湖南省益阳市从2009年起探索土地信托流转模式,通过“政府信托”的方式将农户分散的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再以合同方式租赁给农业公司或大户,这种政府扮演“中间人”角色的模式,希冀通过此种方式解决传统土地流转中双方屡屡违约的难题。

益阳当地的一位官员曾向媒体表示,“益阳模式”有三方面特点:一是通过“三角形”关系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土地流转契约关系,农民把承包经营权信托给政府后,在随意退出方面受到制约;二是政府作为中间人,积极发挥整合项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等功能;三是可以兼顾多方面利益特别是保障农民利益,而且这种信托关系可以继承,具有稳定和长期的特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益阳模式”中亦存隐忧:随着土地收益不断提高,与土地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多,在土地流转中如何做好各种矛盾化解,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农民的权益?经济波动中可能出现大量农民工返乡,如何解决他们的隐性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如何解决流转费用过低的问题?如何防止融资造血功能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益阳似乎也已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据新华社报道称,益阳市陆续出台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土地确权。

长期致力于土地流转研究的“三农问题”专家王世渝就力挺资本下乡。《南方周末》援引王世渝的话称,只有这样“知识和技术才会去农村,才能带去新的种植、经营和管理模式”。而资本下乡,瓶颈在土地制度。解决土地问题,相比订单农业、土地租赁、土地入股这类传统模式,“信托是最好的方法”。

王世渝认为,遍观全世界的土地制度,“土地信托流转是中国当今环境下最好的模式”,他力挺资本下乡推动农业产业化,辅之以外部金融。在他看来,应该“推动整个农村全面金融服务体系的建立”,包括银行、信托、证券等各种金融服务。

如今,资本大鳄们对土地流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中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计划1301期”已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委托方为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而所涉的可流转面积是5400亩。

同样是在2009年,“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却在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开始试验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土地流转路径。在解决“农地流转给谁、怎么流转、钱从哪来”的问题上,李昌平主张效仿台湾地区农会制度,主要通过“内置金融”在村庄内部解决。建设村的模式某种程度上亦属于村社资金互助,即“内生机制”。

记者注意到,“内生机制”的建立,某种程度上依赖村干部等带头人的道德自省和执行能力。如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监督制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几年,农村合作社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公开数据显示,全国的数量在2012年底就已经超过68万家。

然而,李昌平向记者介绍称,2006年起国家开始允许做资金互助社,但截至2013年7月只批了49家。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建设村的探索与困惑:土地流转模式路在何方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1-24 08:59:00
自中央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农村土地前所未有地牵动着各路资本的目光,与土地流转息息相关的农民合作社亦备受瞩目。土地流转,谁来主导?流转给谁?怎么流转?钱从哪来?地作何用?在这些问题上,学界争论不休。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