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销冠争霸背后 开发模式各显神通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 2014-01-24 08:26:00

海外房企的大盘模式

慢开发+高回报扮演“城市运营商”

10年前,和记黄埔地产首次进入成都,耗资21.3亿元一举斩获成都城南上千亩的“巨无霸”地块,自此拉开了港资房企进军成都楼市的序幕。

随后,九龙仓、恒基兆业、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地产、华人置业、信和集团、瑞安房地产、香港置地等香港地产大鳄齐聚成都,为成都房地产带来有别于内地地产开发的港派风格。

据成都某房地产机构统计,目前除上述港资房企之外,还有美国铁狮门、新加坡仁恒置地、韩国乐天集团等20多家海外巨头扎堆成都。

不过,截至目前,在成都的海外房企中,港资最为典型。“香港企业对内地大势的判断很谨慎,进入一个城市要观察很久,一旦认准了某些地块,拿地风格是很彪悍的,但项目开发节奏相对较慢,很低调。”何良栩表示。

成都透明房产网透露,和记黄埔2013年在成都备案销售面积约37.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0.4亿元,也成为唯一进入前10强的港资房企。值得注意的是,在成都单盘备案销售面积与金额排名中,该房企旗下的“南城都汇”项目分别以27.1万平方米、33.9亿元,名列第1位。

这意味着,仅1个“南城都汇”项目的销售金额与销售面积,已分别占了和记黄埔成都总业绩的83.9%、72.8%。

实际上,“南城都汇”项目正是和记黄埔进入成都的首个项目,占地面积1036亩,紧邻新的成都行政中心,从2005年首次正式亮相以来,已有接近10年开发历史。

不过,围绕这个大盘项目,曾有“隐形囤地”之说见诸报端,和记黄埔也因此被指“坐地溢价”。记者注意到,在和记黄埔有关内地房地产项目开发的诸多报道中,曾经频频曝出“被指捂地”等内容。

除了南城都汇之外,和记黄埔2005年曾以3.47亿元在成都市温江区拿下560亩的大型高端项目,至今仍有个别楼盘在售。2013年,中铁信托发行的一款应收债权信托产品透露,所募资金将用于成都市新津县花源镇建设项目,而此项目的运作者除了隆鑫地产之外,和记黄埔也身在其中。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9年,和记黄埔的一名高管在新津县房地产项目推介会上曾表示,“作为外资企业,想开发的是具有比较完善、配套的大项目,所以大项目对外资开发企业会较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和记黄埔青睐大盘开发,欲扮演 “城市运营商”的角色。

2006年8月,一贯坚守长线思维的新世界中国地产在成都掀起“造城”模式,成功启动城南首个超千亩大盘“河畔新世界”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元。

2013年底,新世界地产成都地区总监黄思远向记者表示,公司开发的河畔新世界占地1600余亩,总开发量达300万平方米,可供多年开发。未来如果有好的投资机会,公司也会继续拿地开发。

香港信和集团位于成都市迎晖路366亩“地王”项目,早在2007年已经拿下,但真正启动还是2010年,此后两年里一直销声匿迹,到2013年才浮出水面。

同样是2007年,九龙仓曾经豪掷72.4亿元巨资,一举竞得成都市中心最繁华的春熙路仅有82亩的稀缺土地。直到2014年1月14日,这个巨型商业综合体项目才正式开业。开业当天,九龙仓副主席兼高级常务董事李玉芳在成都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九龙仓追求完美,设计方案一直不断地修改与完善。

“港资企业不缺钱,能耐住性子慢慢开发,追求的是土地升值带来的较高回报率。”亚太城市研究会房地产分会会长陈宝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说,内地房企不适合这么做,一个项目前期50%的部分都是不赚钱的,主要依靠高周转快速回款,后期项目销售及配套部分商业来赚钱。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成都:销冠争霸背后 开发模式各显神通
来源:地产中国网综合2014-01-24 08:26:00
历年来,成都楼市销售“龙虎榜”都是一个重头戏,让那些试图占据制高点的品牌房企绷紧了神经。2010年,央企保利地产一举发力,让雄霸成都楼市7年之久的蓝光地产丢掉了“头把交椅”。时隔3年,蓝光地产反攻,竞争者如绿地集团[简介 最新动态]等开始虎视眈眈,成都楼市硝烟再起。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